作者 主题: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阅读 13132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于: 2014-03-19 09:11:06 »
为了让大家对干支与中医,干支与养生,有更多的重视和研究,从现在起,将把陈鼎三老中医在《医学探源》中最能贴切实用的部分介绍给大家。这里,先让大家了解陈鼎三为何人。
以下是陈鼎三先生的弟子撰写的有关他的文字:
一、陈鼎三小传
陈鼎三(1874~196O),字宗錡,四川乐山人。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虽特别推崇仲景学说,亦喜用汉以后医家的独特经验。临证识精胆大,刻意求工,以救治伤寒坏证,逆证名噪遐迩。壮年以后,热心于医学教育,诲人不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地方名医。著有《医学探源》六卷(郭老沫若亲笔署面)、《中国医学常识》、《心腹诸痛论》、《柴胡集解》等。

先帅陈鼎三世居苏稽镇,其父陈光先乃外科名医,尤精于治疗疔毒及刀伤。陈氏兄弟六人,他居第五,虽自幼聪颖好学,然禀赋不足,体弱多病。十五、六岁时,父令其改研歧黄之术,以期自医。初由其父指示门径,后拜师于邑中名医陈颖川先生。颖川医道甚高而秘不示人,因其子好中医外科,遂与陈光先易子而教,相约务传医之精要。自是陈老潜心于方书,终身不辍。

多读还须善悟

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对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医典精品,就应该认真读,重点读、细读、精读。在对医籍的博览上,每得一医书,便如获一珍宝,必废寝忘餐,读然后快。如此数十年如一日,上至《内》、《难》、《本经》、《伤寒》、《金匮》以及晋唐以后各家学说,下至明、清医家及近代医林著作,莫不博览精研,颇具心得。

陈老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全文背诵《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及许多重要注家之注。对《内经》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诵,对注家更是如数家珍。所以,对学生和同道们讲解病机时,广征博引,令人叹服。中年以后,据自己历年来的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为此,他钩玄勒要地整理出《医学探源》一书,用以授徒,其中就包含这个意思。

陈老为什么主张背诵呢?他认为临床经验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先师常引朱熹语: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并认为所谓精思,其中包含善悟,不从中悟出些道理来,又何能谓之精思呢?古往今来,善于而且能够背书者不乏其人,但要学而有成,还必须善悟,不然只能成为蛀书虫。基于上述思想,先师教育我们读经典著作要注意三点:①原文是作者的思想,注解是注家的体会,读注能增加判断力和想像力,也就是说能增强悟性,要从这种意义去读注,②不要死抠字眼,要首尾相顾去读,方能得到较全面的认识,这是因为任何文字都有局限之处,③要善悟,主要是通过临床去悟出用文字无法说明白的东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陈老行医六十余载,对每一病案,必坚持理法方药完整,严谨不苟。用药洗练,以经方为主,兼及各家;时方常用《条辨》方,很少杜撰自制,每方必有来源,加减必有依据。这是因为他一生以诊治坏症、逆症著称,其中有不少是因误治所致。他目击病人之苦,深惋医道之淹没,所以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为了自勉,为了育人,他把自己的诊所命名为是知堂,取《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对此陈老一生,身体力行,自成一家医风。

在学术上,陈老推崇经方,可谓经方派,然亦赞赏汉以后的医家成就。虽极喜《伤寒杂病论》,但亦肯定温病学说,认为病无定体,千状万态,当用何方,各依情势而定,不可按图索骥。世上哪有照着书本条文去害病的道理呢?

三十年代,我初学医时,有唐瑞成者,男性,年五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弛缓性瘫痪)而仆地,精神清爽,言语流畅,诸医诊之不知为何病。陈老诊之曰:此名风痱,中风四大证之一,治宜《金匮要略方论》附《古今录验》续命汤。投方一剂,次日即能行动,后屡见先师用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后我运用此方治疗多例现代医学所称之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氯化钡中毒等疾病,效果良好,有时称之效如桴鼓并不为过。如雷xx,男,十八岁,四川蛾眉县xx社工人,住院号18472,入院日期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日。患者于入院前二天晨起床时,突然颈椎发响,旋觉右上下肢麻木,活动障碍。一,二小时后全身麻木,并气紧,心悸,呼吸困难,尿闭。即送当地公社医院治疗二日无效,又转送县医院抢救,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仍无效后转来我院。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收住内科病房。当时患者除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外,最急迫的症状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除给予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等治疗外,还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和吸氧进行抢救。然患者仍反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呈吞咽式呼吸,时而瞳孔反射、全身探浅反射均消失,昏迷。如此一日数发者六日,救治罔效,危象毕露,家属已再三电告家乡准备后事。为遂病人家属要求,乃于八月九日上午邀中医会诊。我诊时,见危象过后患者神志清晰,语言无障碍,自觉咽喉及胸部有紧束感,呼吸、吞咽十分困难,全身麻木,左上肢不遂,咽干,舌质红,苔黄薄,脉洪弦而数。断为风痱,治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干姜3克,生石膏12克,当归9克,潞党参12克,桂枝4.5克,甘草3克,麻黄6克,川芎3克,杏仁6克。并针刺风府、大椎、肺俞、内关,留针十五分钟。第二天(八月十日),服上方一剂后,左上肢已能活动,口麻、全身麻木减轻,吞咽、呼吸已不甚困难,停止了西医的抢救措施和药物。守方再服一剂,左上肢已较灵活,左手能握物,口、全身麻木消失,呼吸、吞咽通畅,能食饼干。唯胸部尚有紧束感。续以原方随症加减,连服四剂,诸证消除,继以调理气血收功,于八月二十三日痊愈出院。

我又曾目睹老师用十枣汤、控涎丹治疗顽固性全身严重水肿,大量腹水,小便极少,经多方医治无效者,先健运脾气,待胃纳正常时,配合十枣汤或控涎丹以攻逐,服后并不呈现恶心呕吐及泻下逐水作用,而是尿量骤增,浮肿腹水迅速消退。我在西医的配合下,运用先师的经验,对表现为顽固性的严重水肿、大量腹水的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患者,每能起到较好的利尿作用,肾功能亦随之改善。这方面的体会,我在《河南中医》一九八一年第六期《对肾病综合征用十枣汤、控涎丹利尿消肿的经验》一文中已做了介绍,此处不赘述。

陈老虽以识精胆大、善用经方名噪遐迩,但却绝少门户偏见,对各家有效方剂亦常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如一九三四年,先母患大头瘟,头面焮肿,灼痛难忍,皮极光亮,眼不能睁。卧床旬日,在本地治疗无效。其时我正随陈老学医,家中来信,嘱请陈老诊治。陈老至,疏方为:银花、菊花各30克,鲜地丁120克,生甘草15克(名三花饮)。一剂显效,三剂而痊。我因素体尪羸,十余岁时,偶患感冒。咳嗽,胁部牵制疼痛,如翻身、转侧、深呼吸时牵引作痛,寒热往来,一日几十度发,每次数分钟或十数分钟不等。发时背心如冷水泼之,顷刻又如火燎之。服小柴胡汤加减无效,卧床不起,饮食不进,先师诊后,用《温病条辨》香附旋复花汤,服后则呕吐,吐出粘涎碗许,越半日,寒热、胁痛即除矣。后又曾外感,咳嗽痰多,胸部牵制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服香附旋复花汤亦不效,又数次更方,皆不中窽,病益剧。呼吸活动均牵制胸部作痛,仰卧于床,不可稍动;气喘痰鸣,痰稠粘如饴糖之筋丝状,咯至口边而不出,需以手捞之。七日之间,精神萎顿,势近垂危。先师诊之,谓此乃痰热伤津,燥痰壅塞气道,正唐容川所谓上焦血虚火盛,则炼结津液,凝聚成痰,肺为之枯,咳逆发热,稠粘滞塞,此由血虚不能养心,则心火亢盛,克制肺金,津液不得散布,因凝结而为痰也,豁痰丸治之。乃用豁痰丸为煎剂,因深夜无竹沥,权用莱菔汁代之,连尝两煎,病无进退。天亮后,急备竹沥几汤碗,仍煎豁痰丸,以药汁与竹沥各半兑服;下午三时服头煎,黄昏服二煎,至夜半,觉痰减少,气喘胸痛减轻,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诸症大减。胸中之痰涎,既未吐,亦未下,无形中竟消失矣,并能知饥欲食。守方再进一剂,便可扶床行动,二日后即可出门。改用气阴两补合调理脾胃方药,病竟霍然。我根据先师经验,对急性支气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炎,特别是腹腔内各种手术后引起肺部感染而出现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痰涎稠粘,咯吐不爽,胸闷气喘,口干欲饮,入水则呛,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无力者,用豁痰丸治之,效果颇佳。(具体内容可参考《河南中医》一九八二年第二期《陈鼎三、江尔逊用豁痰丸抢救痰热伤津壅塞气道危症的经验》文)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先师带徒临证实践时,非常注重理、法、方、药的一线贯通。尤其可贵者,诊后必于当晚与学生们一起回忆总结,解释疑难。先师每引经据典,结合实际,尽吐心得,对于自己几十年甘苦所得,俗话所谓过经过脉的临床经验,绝无保守,并且唯恐学生们学不到手。每遇疑难怪症,他总要通过师徒共议的形式来启发和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先师强闻博记,善于运用实际病例去讲解经文,以加强学生对经文的理解和记忆,先师通过活生生的临床去应证经文,每能使学生对干巴巴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先师授徒,以此为轴心,常常通过临床的实际病例使学生在理论上上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点不仅给他的学生,而且给与之相处过的同道和后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现夹江县医药卫生学会副会长、当地名中医陈泽芳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夹江县周xx患温病,起病急骤,高热汗出两天后,突然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大汗如珠,昏愦,面颊泛红,时而躁扰,两目暝瞑,气息微弱,家人悲痛欲绝,一面备办后事,一面急请先师。诊得六脉俱无,断为元阳衰微,命火将绝,急与大剂回阳救逆(白通汤加猪胆汁汤,附片用至两许),一剂阳回利止,脉出肢温。次日气喘、咳嗽、痰多、舌苔白滑、胸闷,乃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此方一出,颇令人奇怪,因为白通汤用于温阳救逆已很难为时方派所接受,既然服后有效,就该守方再服,何以又改为降气化痰平喘之苏于降气汤呢?此方服后咳喘平,又见小便淋漓刺痛、口渴、心烦、舌质红、苔薄黄等症,又处以仲景猪苓汤。最后因口干舌燥、舌质光红,少苔、泛恶,纳呆,脉细数等症,用竹叶石膏汤收功。此病经先师诊治前后十天,易方四次,而疗效卓著,当地医生皆赞口不绝,但亦有不解之处。陈泽芳先生因问其故,先师解释说,中医治病必讲天时、地势、体质、病邪,并需将几者综合进行权衡,然后定出轻重缓急。周某高年肾虚,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之品,乃是一肾虚脾湿之体。外感温邪,来势迅猛,壮火食气于此体尤烈,故立见亡阳。斯时用白通汤就不是治病,而是救逆了。当阳气略复,中上焦之痰湿又动,故用苏于降气汤平喘、化寒痰、温肾阳。由于病邪毕竟为温邪,所以痰湿去后,就渐渐现出水热互结、内热伤阴之猪苓汤证。此证的出现,反证了肾阳的恢复和水湿之松动,故服药后疗效颇佳,且病情迅即转归为许多热病后期常见的竹叶石膏汤证,用此方终于收功,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陈泽芳老先生至今回忆起来,亦觉先师音容宛在面前,不甚感慨唏嘘。

以德统才方为良医

先师高尚的医德更为人所称道,他一生尘视名利,疏于家务,唯孜孜不倦地治病、读书、育人。虽至八十高龄,犹出诊奔忙,有求必应,从不计较报酬之多寡。每至贫家,往往不收诊费,且常备方药相赠。先师之子,已退休的老中医陈鸣锵先生,讲到其父有两认真和两不认真;读书看病最认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空就看书,真可谓嗜书如命,直至年逾八旬,虽视力极差(1,500余度近视),犹手不释卷。只是临终前两年,因双目失明,始无可奈何放下书本。对于诊费的多少有无,对于饮食的好坏和家务事情,最不认真,从不过问。

先师一生,最痛恨那些只顾渔利的药商和江湖骗子,讨厌那些术士们唯以脉诊是重,并以此呓人。他精于脉诊,颇有造诣,但仍然坚持望、闻,问、切的程序,并特别注意问诊,把切诊放在最后。他常叹息不少人把切诊仅理解为切脉。先师每用食指摸舌苔之燥润涩滑,以补其望诊之不足;并爱用手摸皮肤之厚薄粗细,尺肤冷热,虚里盛衰,按胸腹也是他常用的切诊方式。他尝打趣说;心肝脾肺肾,到处无人问;心肝脾肺贤,到处卖银元。意在批评江湖术士欺诈病家,以及一些医生医疗道德之不高。因此,每到一处诊病,总念念不忘宣传卫生知识,普及医学道理。他在《中国医学常识·自序》上写道;须使人人皆有医学之常识,庶几积极可以保持人生健康,消极可以恢复病后安全。他一生为普及医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如一九五二年乐山地区开始打预防针,很多群众不接受,他带头注射,用行动进行宣传,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师一生非常注重医德,认为医德与医术都关系到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当是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他非常赞同清代名医吴鞠通的一句话: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他认为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医术与医德之间的关系。每遇重危疾病,先师常引孙思邈的话: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知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他以此告诫学生和勉励自己。先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之中很少坐堂,总以出诊为主,在峨眉山、西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先师有感于他所出诊者多为误治之坏证、逆证,故将临证读书有得,勤于著书立说,广送同道和病家,一以医病,二以医医。为此,他著有《医学探源》一书,共六卷,取由博返约、见病知源之义。抗日战争时期,郭老沫若回乐山,亲笔为此书署面,提扉付梓。此书又为先师授徒之课本。除此以外,还著有《中国医学常识》、《心腹诸痛论》、《柴胡集解》等书,至今各县中医亦珍藏不少。

雪是凝结的泪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15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1 于: 2014-03-20 10:06:15 »
现在的药,效价都不高了................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2 于: 2014-03-20 11:03:44 »
一 四时外感伏气病机
《内经》云:春善病鼻屻,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又云:东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一)春病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精者,身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夫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温病之状,头病身热,脉数、汗出、口渴。时法于初起,以银翘饮加减,若汗出脉浮洪,口渴甚者,宜白虎汤;若脉沉实,大便鞭者,里已化热也。宜诸承气汤,随症选用;若邪入心色,神昏谵语者,宜清宫汤;若久不愈,耳聋脉虚,五心烦热者,宜加减复脉汤。余每用小柴胡汤,以花粉易半夏,稍久五心烦热,小便黄短者,以龙胆泻肝汤,随症加减,为效较速。若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宜竹叶石膏汤;若心中烦不得眠者,宜黄连阿胶汤;若懊侬者,宜栀子豆鼓汤。
——————————————————————————
我在为自己对症选方时,是适当增加了药量的,这就是“雪是凝结的泪”君说的,若以古之用量,实难显效的补救。当然,如今神农百草之所以减效,原因很多,不是仅仅加量就可弥补。



weiyijinyou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89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3 于: 2014-03-20 13:28:28 »
哦~~

就象八字算命一样,古代有些算命师认为下格的八字,放在今人身上也许别有一番精彩。

中医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

无心人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61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4 于: 2014-03-20 16:20:15 »
值得学习的好文章,望老师继续更新。
但古方的描述,解说往往不算详细。若用药不妥,反而适得其反。
例:若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宜竹叶石膏汤;方中环境为木春之令,少阳气升,虚表未脱,火气渐燃。用于解表下气合适。但若是肝木犯脾土,脾虚胃弱,苔厚白黄,应疏肝健脾祛湿为主,此方怕是不宜。

附:古方用量:1钱=3.125克。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5 于: 2014-03-21 09:55:30 »
高兴“无心人”君积极参与。我在这里只点出实用方名,就是考虑到具体到个人、季节时,还要临证加减。读者可以根据方名搜素配伍,再根据个人实际进行加减。既可作为自己到药店买成品药的指南,也可在就诊时,将此供身边中医师诊断处方时的参考。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3-21 09:57:28 作者 水木罗汉 »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6 于: 2014-03-21 10:08:02 »
(二)夏病
高士宗云:暑者四时之一气也。暑何害于人哉。如暑必伤人也,则长夏之时,尽人皆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劳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厦者反病耶?须知人病皆其自取。人身五运安和,六气均平,虽日在暑中而不病;人身五运有亏,六气不振,阴虚则阳盛而热病生,阳虚则阴盛而寒病起。寒病热病,随人身阴阳之气而化生者也。苟不以人身阴阳之气化为定,而以天气之寒暑为凭,则举手便误矣。
(注:这段议论有失偏颇。人身固然皆秉五行之气而生,但也的确存在个体差异。正因为这个体差异的存在,就注定了人对四时气候有喜有忌之别。因此,四时皆有人病,也就十分合理自然。人病,是自身和气候交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口渴甚,脉浮洪,舌黄燥,汗出便秘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六一散随症加减;若兼湿者,大便必溏泄,宜桂苓甘露饮,或白虎加苍术汤;若兼现白疹者,宜薏苡竹叶散;若兼外感,有头痛、身热、无汗者,宜加减香薷饮;若多食生冷而吐泻者,宜藿香正散;虚人宜理中汤加减;若猝然晕倒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内经》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以暑天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故也,宜四逆汤之类。长夏湿土(注:这里的“湿土”指的是未月)主令,凡人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名曰湿痹。湿痹之侯,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若暑伤元气,起喘身热心烦者,宜生脉散或清暑益气汤。


雪是凝结的泪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15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7 于: 2014-03-21 14:12:10 »
老师,春季多发抑郁么.....
最近我抑郁的厉害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8 于: 2014-03-21 23:18:28 »
这是你的肝气不舒。具体是属于阳虚还是阴虚,还得看了你的干支组合才能做进一步的确定。总体来说,是肝经方面的问题。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9 于: 2014-03-22 09:21:05 »
(三)秋病

疟疾
《内经》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云:夏伤于暑,秋必害疟。疟疾之侯,其状不一,有昼发者,有夜发者,有日发者,有间日发者,有但寒不热者,有但热不寒者。所发之状,各不相同。作者每以小柴胡汤,随疟加减主之,以疟疾不离少阳也。夫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乃脏腑之总管。然则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小柴胡汤,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故随症加减,无不确切。若但寒不热者,宜柴胡桂姜汤;但热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汤。久疟不愈者,宜加味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痢疾
按:痢疾,夏日伏邪之为病也,至秋感凉而发。其症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权,肺主秋金收敛之令。痢疾发于秋日肺气主令之时,肝气欲疏而外泄,肺气欲收而内敛,是以欲便不便,而为里急后重。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为之营卫。湿热伏于营卫之间,久而陷入肠胃,灼伤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治法调血则浓血自止,调气则厚重自除。

注:这段文字,是对痢疾病因的五脏六腑病理机制的探讨,也就是对干支阴阳五行与生命机制对应关系的阐述:
第一,痢疾,夏日伏邪之为病也。至秋感凉而发。其症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这是对人出现痢疾病的病症及其由来的阐述。
第二,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权,肺主秋金收敛之令。——说明肝脏的功能,和肺功能的特点。一主生发,一主收敛。一发一收,恰好是肠道蠕动的原动力。这里说的是肝木生火(心血),火克金,使金得以成器为用。
第三,痢疾发于秋日肺气主令之时,肝气欲疏而外泄,肺气欲收而内敛。是以欲便不便,而为里急后重——秋天肺金当令,肝木至弱,这就是乙庚合,在秋天必然化金无疑的道理。如此,肝木不生火克金,金则冥顽不成器用。小肠(丙火)不得乙木生,大肠(庚金)不得丁火炼,其正常的蠕动功能自然失调,其表现就是病者解便的欲望很急,却迟迟不下的病象情状。
第三,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为之营卫。湿热伏于营卫之间,久而陷入肠胃,灼伤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进一步阐明人害痢疾的生理病机,小肠壁布满的微血管其间流淌的是丙火血液,而这丙火血液来自心脏丁火。也就是说丁火才是炼庚金大肠的利器。同时也只有丙火小肠与辛金肺气合化,乙木肝气与庚金大肠合化,才能保证人体肠道运行的正常运转。实际上,血液要吸氧,而氧气的提供则靠肺的开合。这就是五行关系中确定庚金为丁火正财的道理。
所以,本论坛设“干支与中医”板块,就是希望各位易友,在关注干支与命运的关系时,不要忘了首先关注干支与生命的关系。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若对干支五行与生命的关系真正有所悟了,古今对干支与命运关系的诸多疑问,我想,即使无师也能自明了。


无心人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61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10 于: 2014-03-22 13:05:39 »
的确,干支和生命的运动是息息相关的。这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复杂多样性,这是一门值得用一生去学习和探讨的综合学科。
例如“雪是凝结的泪”所说的春季多抑郁,就是个跟肝木过盛有所关系的问题。因为,春为木令,木主肝,肝管情志。因此春郁多主木盛,当以疏木培土为上。而秋郁则多主木衰。当以滋阴养木为主。
那么,按这样的思路,雪君的春郁,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多晒太阳(丙火),多在灯火多的地方活动(丁火),多跟好友哥们接触(比劫),调理好脾胃(己戊土)多吃东西,亦能让抑郁的情绪得到改善。

雪是凝结的泪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15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11 于: 2014-03-22 16:30:24 »
这是你的肝气不舒。具体是属于阳虚还是阴虚,还得看了你的干支组合才能做进一步的确定。总体来说,是肝经方面的问题。

嗯,这么多年,老抑郁...........哎,
多谢老师QQ上指导......今年失眠...眼睛也酸...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3-22 22:09:29 作者 雪是凝结的泪 »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12 于: 2014-03-23 19:28:14 »
冬病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医学集成》云:冬月为正伤寒。伤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柯韵伯云: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凡风寒外感,皆由太阳而入。陈修园云:太阳主人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为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由头项挟脊抵腰至足,行身至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则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伤寒如此,中风可知也。阳盛则传阳明之腑,阴盛则传三阴之脏。故《内经》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之脉,上头下项,挟脊抵腰,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落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起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频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病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1.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  杏仁6克  桂枝4克  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  羌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13 于: 2014-03-25 16:38:02 »
阳明病
《伤寒论》云: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若脉浮洪,舌黄褐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辩,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宰,温服。
3.麻仁丸  治太阳病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6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9克  厚朴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戟汗然出,腹满大便鞭者。
大黄9克  厚朴18克  枳实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宰,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宰,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注:这里的“再”是分两次服用的意思),得下,余勿服(注:是指第一次服用大便即下,剩余的药汤,就不要再服了)。
5.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宰,温服。
6.外导法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其法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用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少阳病
柯云伯云: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请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辩。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4克  生姜9克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医学探源》实用方连载
« 回复 #14 于: 2014-03-26 15:26:06 »
太阴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注:无法自控的大小便失禁),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泄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9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少阴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但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辩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呕者,加生姜;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葱茎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汤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  治喉啤初起,恶寒头痛,或咳者。
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咳嗽者,加贝母;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
黄连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1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