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阅读 128074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1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75 于: 2013-03-31 11:58:37 »
戊子
庚申
乙丑
壬午 感觉此造当用乙从庚化的化气论。择两句乙从庚化的口诀:乙从庚化,气禀西方;,,,最喜己临,金玉满堂;偏宜甲向,禾麦满仓;便可知为何甲荣而寅死。
————————————————————————————
休闲真人的这一论说,还真得格局论命之精髓。提出来供大家斟酌、讨论,很好!

吐温

  • 管理员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932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76 于: 2013-03-31 12:39:17 »
当年上海滩的枭雄,有麻烦就找杜先生。

小邓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743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77 于: 2013-04-01 01:34:01 »
在机场,看了很多“砖家""大师”在贩卖成功学。支持罗老师!乐于不同
«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4-01 01:44:35 作者 小邓 »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1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78 于: 2013-04-01 13:46:41 »
杜月笙语录:
经典语录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2、吃是实功,赌是对冲,嫖是落空。
   3、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能手。
   4、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
   5、英雄不怕出身低,关键要有一个好脑子。
   6、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 场面 情面。
   7、对人必须诚恳,即使有人欺瞒我于一时,我总能以诚字来感动他,使他心悦诚服。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你们举一反三,方始可以谈交友。
   8、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9、杯中酒常满,桌上无虚席。
   10、政府当你是尿壶(戆大)。
   11、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
   12、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3、挨骂是假的,银子是真的。
   14、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
   15、人活在世上要靠两样东西,胆识和智慧。
   16、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17、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存钱再多不过金山银海,交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
   18、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
   19、每个人都有床头金尽的时候。(杜月笙为中国抗战.赈灾慈善做出巨大贡献,晚年依旧气度过人,拿出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各种欠条,全部予以烧毁,并告戒后人不得追讨余债。其中光是王新衡就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条,还算是少的。杜月笙去世时,只留下了10万现金,每个老婆各拿一万,儿子一万,未嫁的女儿六千,已经出嫁的四千。据其女杜美如说,杜月笙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20、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21、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22、君子我不怕,毛贼我不惹!
   23、原来天底下最狠的不是我姓杜的,而是他姓蒋的(蒋介石)。
   24、你个事体我晓得了,我会替你办好的,好!再会!
   25、我进攻的矛头直指五彩缤纷的十里洋场!
   26、如果日本人利用租界打中国人,我杜月笙要在两个小时内把租界全部毁灭!
   27、我就是靠两只手,一身胆闯出来的。
   28、有希望,大家有希望,中国有希望。
   29、做人不能当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结,谁都不跟谁一辈子。
   30、不吸烟饮酒的人,大都是对自已严格要求的人。一般可托终生。凡迷恋“酒色财气烟”者,一定要小心。

杜月笙的婚姻:
   杜月笙一生名媒正娶了五位太太:
   大太太名沈月英,苏州人,没有生育。她领养一个儿子,名杜维潘,虽是养子,但此子进门后,杜月笙事事顺利,所以爱得胜过己出。后大太太因与表哥通奸被杜幽禁十年。
   二太太陈帼英,上海人,原是舞女,后跳舞结识杜并嫁给杜,共生育三个儿子,即维桓,维翰,维宁。
   三太太孙佩豪,苏州人,筱桂荪外甥女,十六岁嫁给杜。生育两个儿子,即维屏、维亲。
   四太太姚玉兰,北京人,著名京剧演员,父亲为著名京剧丑角“七盏灯”,姚玉兰与母亲小兰英,妹妹姚玉英在上海演出时被杜看中,姐妹同一晚被杜强占,后一个星期后姚玉英病死,姚玉兰生育二子和二女,即维善、维嵩和美如、美霞。
   五太太孟小冬,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姚玉兰师姐,先前曾经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段爱情为世人赞叹。后随杜月笙在1949年逃往香港后,与其结婚,生了个女儿叫杜美娟。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望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月笙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月笙对孟小冬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孤苦无依心灵终于有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自然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从而侍疾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一天,杜月笙当着家人面,计算迁往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这一语石破天惊,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
«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4-01 14:07:44 作者 水木罗汉 »

小邓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743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79 于: 2013-04-01 23:19:36 »
每个人都有床头金尽的时候。(杜月笙为中国抗战.赈灾慈善做出巨大贡献,晚年依旧气度过人,拿出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各种欠条,全部予以烧毁,并告戒后人不得追讨余债。其中光是王新衡就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条,还算是少的。杜月笙去世时,只留下了10万现金,每个老婆各拿一万,儿子一万,未嫁的女儿六千,已经出嫁的四千。据其女杜美如说,杜月笙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

我觉得,如何处理积聚的大量财产,这应该是每个真正富豪晚年都要面对的大难题,看似容易,但实际上是不比如何赚钱轻松多少的。

不知道10万现金那时是多少钱,算杜财产的多少,如说是很少的一部分。他这样花钱的处理是高明,超前。对国家,和他个人,妻妾孩子,都是很好的安排。

“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钱其实也是货物。普通富豪只知积聚金钱,赚了一次。他聚一次,花一次,总共就赚了两次。值。

若离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016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0 于: 2013-04-02 10:52:06 »
命理版的人物传记,既温习历史,又学到命理知识。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1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1 于: 2013-04-08 19:59:31 »
三月底回四川。目前忙于出版2011年到2012年写的书稿的出版事宜,《名人八字点评》暂时搁笔。

吐温

  • 管理员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932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2 于: 2013-04-09 15:57:18 »
下一个希望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呵呵。

戊子

  • 365学习群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777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3 于: 2013-04-09 21:59:56 »
期待罗教授再次动笔

海韵潮音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356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4 于: 2013-04-09 22:39:03 »
期待老师的大作
佛系的态度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1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5 于: 2013-04-12 10:10:27 »
这两天在审读自己写的《老子》解读,这些文字写于2011年,现在重读,还真觉得应该出版让大家把玩的必要。

唵嘛呢叭咪吽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85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6 于: 2013-04-12 11:21:25 »
杜月笙语录:
经典语录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原来,这句话的出处在这儿啊.......

金小小是个大吃货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79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7 于: 2013-04-15 12:16:06 »
祝老师出版顺利,期待老师再次动笔 :)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1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8 于: 2013-04-28 10:45:16 »
二十三  李鸿章
记得我1985年到新疆师范大学应聘时,校方要我自选题目给干修班学生讲一堂课,作为是否接收我的考核。我当时讲的题目就是为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翻案。为卖国贼翻案,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我看到台下学生都急速记笔记,无一人起身走动时,我知道我的话题吸引了他们。当系主任来给我续水时,我知道我的立据,征服了在场的老师,最后全场热烈的掌声告诉我,我肯定会无异议通过了。这就是我在新疆师范大学讲学一年的开始。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癸未
甲寅
乙亥
己卯
9岁起运:癸丑、壬子、辛亥、庚戌、己酉、戊申、丁未、丙午
如果说前面杜月笙命局有乙庚合化为金的特点,那么格局论命法则会认定李鸿章这一命局具有曲直仁寿格的特点。但是,遍观好多格局论命者,常常不能具体展开命局五行组合变化之妙,浮于泛论而不善深入。也许他们是能深入而不愿披露吧。
乙木坐支亥为临死地。显示乙木处于天寒地冻了无生发之气的境遇。这样,我们清楚看到李鸿章一生不得妻、妾之助。
乙木生于寅月令,寅中有甲木透出,又是乙木生于帝旺之月。从命学术语上讲,则是“藤萝系甲”。乙木日主能得父母、兄弟、朋友相助之兆。
再看命局地支,年、日、时,构成亥卯未三合木局,因月干甲木透出且寅月木气当令,从而全局八个字就有了六个木,更有年干癸水生,时干己土为旺木定根之土。所以,这是一个木气大旺成为全局主宰,有生有泄的格局。如此干支组合,说明此人乃是可担大任、承受重压之材,也说明必是弟兄成群。
如此组合的木五行,既有宅地仁心的一面,在特定情况下,又有固执、冥顽不化的一面。
现在结合其历史看命理:
   1.李鸿章的家世与命理相符: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名字出自《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这与命局年干癸水为喜用的命理显示相符。
     2.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这也与命局显示藤萝系甲,兄弟有成的命理相符。
   3.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9岁前行甲寅大运,甲木主文。所以,说李鸿章幼儿入学,少年聪慧,攻读经史,就绝非虚妄之辞。
   4.因父亲在京做官,望子成龙心切,1843年要20岁的李鸿章进京准备来年科考。此时李鸿章行大运壬子大运。流年癸卯。第二年(1844年)流年甲辰。不懂命理的人,则会认定喜用到位,必上无疑。事实是落榜。他的父亲遂要他留在京师,拜曾国藩为师,学习曾国藩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
   5.寅月令虽然木气尚嫩,但具体到这个命局,却有木已成林之象,枝繁叶乱的木,自然喜金来修剪。局中无金,大运来金,立见奇功。20岁的李鸿章之所以没有榜上有名,就在于壬子大运,虽是印运重叠,但旺木怎劳印再旺生。所以落榜。29岁起行辛亥大运,辛金为乙木偏官,得局中己土生扶,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这就是偏官主事的命理显像。
   6.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之所以如此,从命理的角度看,则是原局无官星弹压众比,遂一生都有与人,或者遇人与己争权夺利。
   7.39岁到49岁李鸿章行庚戌大运,庚金为乙木正官,不仅他自身从副职升为正职,独统一军,而且还显示其上级对自己倍加青睐。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李鸿章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中外会防局”,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对洋人百般献媚,他们和外国军队对淮军不以为然,“皆笑指为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初步站稳脚跟后,李鸿章开始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人事上,他罢免了以吴 、杨坊为代表的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改为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同时建立了不同于湘军幕府,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在军制上,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产生“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李鸿章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不到半年内,淮军就迅速扩军至50个营头,约2万人,此后更进一步急剧膨胀,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在军费上,李鸿章采用“关厘分途,以厘济饷”的政策,以关税支付常胜军、中外合防局及镇江防军的军需,而以厘金协济淮军,随着军事进展和湘淮军力的壮大,厘卡也层层添设,从而确保了饷源。在对外关系上,李鸿章利用洋人赫德和士绅潘曾玮当说客,巧妙地平息了因苏州杀降而引起的戈登率常胜军闹事事件,并最终巧妙地解散了常胜军,初步显露出他的外交手腕。
   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计划,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二年(1863年)七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往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是时,苏州太平军守将纳王郜永宽等发生动摇,与程学启部秘密接洽献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但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发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为此,李鸿章采纳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八降将,并遣散余众。苏州杀降,尽管引起戈登的不满,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但就李鸿章来说,毕竟消除了“变生肘腋”的隐患,正如其在禀母亲的书信中所称“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曾国藩接报后,赞赏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
   当时,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李鸿章从自己与曾氏兄弟的关系考虑,染指金陵必会被认为抢功,而得罪曾氏。于是,他一面在苏、常按兵不动,一面掉头南下攻入浙江,结果惹恼了闽浙总督左宗棠,左上奏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开始,二人做了一辈子对头冤家。五月十三日,李鸿章闻知湘军攻城地道将成,又因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刘士奇炮队及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等二十七营会攻天京。十五日,曾国荃出示李鸿章发来的出兵咨札,激示众将曰:“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众皆曰“愿尽死力!”,第二天,湘军终于攻克天京。事后,曾国藩曾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江苏肃清,湘淮军将帅均得加官进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的多为淮军。起初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淮军杨鼎勋、刘秉璋、刘士奇、吴毓芬、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加上刘铭传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曾国藩一到前线,即采用刘铭传、李鸿章等拟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后来,曾国藩又在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但是,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战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8.这里要提出的是,李鸿章成为清王朝中兴名臣,除了在恩斯曾国藩的提携下组建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有功外,还和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并成为洋务运动领袖有关。而这在命理上又如何看。我们看到他39岁到49岁行的是庚戌大运,戌为乙木正财。应该说,44岁后,庚金主事的运程已进入尾声,但是他头上的官帽依然稳固的原因,就在于接下来的戌运,戌为土为财,与其时柱地支卯有合,与年支未有刑,而财不仅能生官,而且是全局之喜。这就是他很自然转入抓军工企业的原因。接下来的己酉大运,加上原局,更是偏财双透。其对以发展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洋务运动,更是不遗余力。同时因与年支有刑,这又是他在“同治中兴”、稳定清王朝有功的同时,遭到朝廷元老百般訾议的原因。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除了进行实业振兴外,李鸿章的很大一部分人生还和外交结缘。这也是他一生替慈禧、替清王朝背负骂名的重要部分。这在命理上的显像又是什么?
     癸未
     甲寅
     乙亥
     己卯
从命局看,年、日、时三合木局,月柱甲木重叠,年干癸水生木,是秀木得癸水敷布成林之象,惟时干己土为众木用功之地。己土为乙木偏财,也是外财(才),甲木主文,李鸿章的文才当十分出众,其外交才能在当时腐朽颟顸的清王朝大臣中,当是一枝独秀。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光绪五年(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根据收集的资料,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 年9 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 年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 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 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 月《中俄密约》;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 年9 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共计30多个。
 9.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188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为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公历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15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公历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究其原因,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为慈禧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翁同龢鉴于与李鸿章有些私人恩怨未批。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李鸿章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 ;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此段为《走向共和》电视中的故事,并非史实)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吴汝纶东游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公当年谈判时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觉悲从中来,陪同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宝。他大书“伤心之地”)。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大清丧权辱国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1895年李鸿章73岁。大运丁未,流年乙未。大运与原局年柱天克地伏吟。这既表示清王朝政局不稳,也是李鸿章失去庇护的干支呈象。前面已经指出,时柱天干己土为全局之喜。1895年乙未,在加重太岁伏吟的同时,又强克时干己土。这就是他在日本被迫签署屈辱条约并被刺,还要做丧权辱国的替罪羊的命理依据。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家、撤出朝鲜半岛,并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日本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经济迅速发展。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1850年代起洋务运动技术改革并未完全成功,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积极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
   战败一次不可能标志着历时30多年,花费过亿银两,覆盖教育、课税、军事、科举等等方面的大洋务运动完全失败,而只是未完全成功,或者说,暂未成功。这么大的一场运动,大大超越改革开放的规模,所谓“功绩”,其绩可察于运动期间,因为屡屡有绩;其功未必可得于几十年内,因为国家太过庞大,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欲成泱泱华夏一国之功?!
   这一次战败后,洋务运动各方各面的机器仍在运转,未有停过。
   因此甲午之战,只能说标志着日本怕我发展甚于它而伺机袭击。就像怀揣嫉妒心的孩子眼见旁边另一位即将把积木搭成城堡而一手扫过,积木无损,可继而续之,搭建无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李鸿章出任粤督期间,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进行干涉,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北方局势一片混乱。而东南地区的实力派疆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则在盛宣怀联络下,倡导东南互保,即不卷入清廷这次对外宣战,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李鸿章对此表示支持。
   在此期间,经由革命党人陈少白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牵线,李鸿章一度有意与自日本前来策划“两广独立”的孙中山晤面,但由于双方互存戒心而作罢。
   10.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大清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1900年李鸿章77岁,仍在丁未大运中,流年庚子。大运丁火虽依然对冲着年干癸水,但连年庚金生癸水,流年地支更是年干癸水得强根之象。这就是李鸿章又被起用,并达一生中最高职位的原因。如果说1900年庚子,命局年支未还是处于伏吟,与子未相害的状态。那么进入1901年辛丑,命局地支未就处于被刑被冲的状态。不仅是清王朝因辛丑条约遭国人反对摇摇欲坠的征兆。也是李鸿章政治生命从此走到头的显像。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难以想象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
   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原配夫人周氏,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故。继室赵小莲,系太湖望族、进士赵昀之女。侧室莫氏,侍妾冬梅。子三:嗣子经方;嫡子经述(赵氏所生)袭一等侯爵;庶子经迈(莫氏所生)。女三:分别适郭恩垕、任德和、张佩纶。李鸿章原配夫人早逝、婚姻呈现如此状况,和他命局比劫强势,男命有克妻之弊有关。1861年李鸿章39岁,交庚戌大运,流年辛酉。这是官星特旺,若简单地看,应是比劫受制不能伤财的岁月,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强势官杀也有耗损弱财之弊。局中未土早被比劫合绊,现在被庚辛金耗,戌未刑的影响是小,但戌将原局的亥卯未中字卯合绊,使得原局安定的局面大破。故未土妻财遂有灾。
                         2013年4月28日
«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7-10 18:51:50 作者 水木罗汉 »

戊子

  • 365学习群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777
Re: 古今中外名人、名流、明星八字点评
« 回复 #89 于: 2013-04-28 20:17:58 »
罗老师又动笔了,大家又可大饱眼福了!

李鸿章,晚清绕不开的历史人物。有人就说,风雨中飘摇的晚清,李鸿章就像一个糊裱匠,拆了东墙补西墙,个中滋味,怎可言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