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神秀与慧能  (阅读 10560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神秀与慧能
« 于: 2012-05-17 10:26:13 »
神秀和慧能同为唐代东山弘忍的弟子。两人后来分别成为禅宗宗师。神秀为禅宗北宗六祖,慧能为禅宗南宗六祖。我们能记住这两个人,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各自为了竟得师傅衣钵所写的示法诗。
神秀的示法诗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的示法诗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和神秀同在一个寺庙出家,同拜唐代东山弘忍为师。神秀常侍师旁,听师尊讲经说法。而慧能则因不识字,且又常常做的是扫地,劈柴、担水等勤杂工活,不可能经常系统地听师尊教诲。
在师尊决定要将衣钵传人时,神秀自认为是师尊众弟子中最能得传之人。就其所写的示法诗来说,也的确显示了一个修行者必须弃绝尘念,长期静坐,涤除过去所染杂秽,才能终成正果的修行之道。
慧能则认定,空心非此一途,人不仅可以“丢下屠刀,立地成佛”,顿悟成正果,他还认定,人本身就是纯洁的,无尘无埃本是人之天性。而且具有这种天性的人,是不会受污染的。所以,有一种人,可以永葆生命之常青。还有一种人,你只需给予当头棒喝,他就会回头猛醒,还原自己纯洁的本性。慧能是不识字的,他的这首示法诗,是自己说,请师兄弟代写发帖的。
我想,弘忍大师之所以把衣钵传给慧能而非神秀,可能还有另外的因素。那就是看到慧能不死记经书文句,不鹦鹉学舌地记诵师尊之言,而是在得只言片语教诲后自己能深有所思。表现在行动上则是任劳任怨,快乐地做着别人不想做或者不乐意做的各种劳作。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8-06 14:47:06 作者 水木罗汉 »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1 于: 2012-05-17 10:47:20 »
慧能虽锅碗瓢盆,但是柴米油盐中无不体禅。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吐温

  • 管理员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932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2 于: 2012-05-17 10:52:58 »
从诗上看,慧能捡了个后发制人的便宜啊。 8)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3 于: 2012-05-17 10:53:51 »
慧能的上述观点,唐代居士庞蕴更深有体会。反映到他的诗中,慧能的观点就更加直白浅显:
神识苟能无挂碍,廓周法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
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青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望各位易友细省。

小邓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743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4 于: 2012-05-17 11:14:57 »
从诗上看,慧能捡了个后发制人的便宜啊。 8)
同感,呵呵。这也是反思的力量啊。

恕沐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72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5 于: 2012-06-04 16:32:33 »
先生为文,富含哲思。不过为了体现先生的严谨,不才斗胆指出一些小小的疏漏之处。我觉得坛经里并无神秀自认最得五祖真传的意思,他怕领悟禅意不得法,故于深夜之中在墙上写下此偈,待天明时五祖看了,便知是神秀所作,因此偈住有,故说仍未见性。而慧能之偈住空,较神秀高明,然何期自性既不住有亦不住空。人咸以慧能为高明,然修行的功夫还要从小处做起,亦步亦趋,许多佛徒误会六祖之意徒然舌灿莲花却失去根本。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6 于: 2012-06-04 21:32:18 »
先生所言极为有理。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7 于: 2014-08-06 13:54:58 »
作者:定昌               来源:《香港佛教》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认为惠能大师在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心有所悟,往黄梅,求法于五祖座下,因为他根深机利,得五祖心法与衣钵。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之奇葩。惠能大师真的是一个文盲吗?饶宗颐教授的“六祖与新州”和净因法师的“惠能之南禅”的讲座,可以给大家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六祖并不是目不识丁,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州哺育着惠能成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就从哺育惠能大师成长的新州谈起。《陈书》世祖纪:“文帝天嘉七年(566)新州刺史卢子雄。”《隋书》杜僧明传:“(563)新州刺史华皎进平南将军。”从新州设刺史官,并且新州刺史还可升任为平南将军,可知新州在当时历史时期的知名度和战略的重要性;唐贞观五年(631),倭国使者入贡,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使日,浮海数月方至。小小的一个新州刺史,既然能作为大唐国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员之文化素养;还有史料记载隋代之合浦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很发达,与新州地理位置相毗邻,同属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经济也相对发达。以上的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在六祖出生之前,新州已经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它有了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并且文人辈出。”
 
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如孟母为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家。六祖的启蒙思想时期,都是在新州度过了。惠能耳熏目染新州的文化,不能不说新州之大环境对六祖惠能的影响,因此惠能在这个时期应该接触到很多新州的文化。
 
二、幼年的惠能有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赞宁宋高僧传》中:“其先为范阳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卢行贬新州司马。”说明惠能父亲被贬以前是在北方,并且官比司马还要大。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门当户对的风俗习惯,惠能的母亲不太可能来自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惠能的母亲当出生于北方大家族,知书识礼应是大户人家最起码的要求。虽然惠能大师三岁丧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家庭教育传统的环境里。
 
惠能出家前并非一贫如洗,而是有一定产业的。据《释氏稽古略》记载:“唐中宗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还有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七月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如果惠能是家徒四壁,住的是茅草屋,又怎能被赐为寺和建塔呢?这说明惠能老家有一定的产业,并不是一贫如洗的。
 
在《释氏稽古略》中有生动的描述:“母守节育之。及长,家益贫。祖乃采薪,鬻而供母。”可以看出幼年的惠能,家境原是不错的。只是他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的残酷现实使家境一天比一天差,这也是意料中事。等到惠能长大成人,家境日益贫寒,惠能不得不以砍柴为生,侍奉老母。这说明了小时候的惠能,是可以接受良好的母教的。
 
三、辉煌的求法和弘法经历
 
据《宋僧传》记载,咸亨元年,惠能三十三岁北上求法,母亲已去世,到韶阳遇刘志略结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当比丘尼,法名无尽藏,每天诵读《涅槃经》,惠能听了为她解说经中大义。三十四岁那年到乐昌县(今广东省北)西边的石窟跟随智远禅师学禅,又依慧纪禅师,听他讲说《头陀经》。就拿现代之大学生来说吧,他们都觉得理解文言文很难。如果说惠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理解全是文言文之经文的含义呢?当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述心偈,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听后立刻也和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说惠能是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写出这么有韵味和禅意的诗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惠能悟道后,南下避难,潜猎人中十五年。后去广州受戒,听闻了法性寺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和达法诵《法华经》。惠能住世说法四十年,接引学人的方法除随机点化外,还经常引经据典,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惠能大师为达法说《法华经》,阐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之深意,为智通释《楞伽经》,解答永嘉玄觉禅师学习《维摩经》时的疑惑,为内侍薛简阐述《净名经》真谛。在《坛经》中,引用佛经开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说惠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够处处引经据典呢?
 
分析了六祖惠能大师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和求法经历,我们岂能把六祖看做一个不识字的人呢?不错,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由于他自谦的美德。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还有更深的含义,就是警示后学不要拘泥和执著于文字,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六祖惠能大师不是真的不识字,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8 于: 2014-08-06 17:25:46 »
看了这个帖子,发现作者定昌先生是在用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去揣度慧能身世,认定慧能识字有文化的结论依据,都是推论,而非确的。
第一,推论其母为大家闺秀,所以母亲识字,有书香之气。
第二,由此推论,其母必对慧能进行过读书识字教育。
第三,从慧能说法,开示弟子,能引经据典,推论其绝不是目不识丁之人。
就其推论,有两点是作者有误:
第一,“:“母守节育之。及长,家益贫”,不仔细思考句中的“育”字。这分明是在说慧能的父亲走得太早,很有可能是他还在襁褓之中或者呀呀学语,最多也是蒙童之时,才有“及长,家益贫”。13岁到18岁期间,为“及长”期,只有在这段时间,慧能才有能力砍柴卖来供养母亲。在其从幼儿到行冠礼期间,没能上私塾读书写字,是很有可能的。最多也就是母亲教其认字了而已。我在生活中,屡遇很多能读报看书,却不会写字之人。
第二,作者说当代大学生读古文都难,慧能却能读懂经文,其受教育程度肯定很深。作者忘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语境和慧能所处的语境差别,才会奇怪慧能居然能读懂古文和经书。更忘了慧能求学拜师的那些“师”的水平。
第三,盲人都可以记诵书文,何况慧能不盲!
所以,我要说,慧能天资聪颖,慧根很深。所以,虽不善写,但善读,记忆力特强,善融汇贯通,善举一反三,善深刻领悟。所以最后的偈诗,属于自己口述请师兄代写,毫不为奇。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8-06 22:19:55 作者 水木罗汉 »

三年书生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2092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9 于: 2014-08-06 19:14:54 »
作者考证不够啊。

慧能出生在如今的新兴,就是我家隔壁县。那时属于南蛮之地。

1、《陈书》世祖纪:“文帝天嘉七年(566)新州刺史卢子雄。”《隋书》杜僧明传:“(563)新州刺史华皎进平南将军。”从新州设刺史官,并且新州刺史还可升任为平南将军,可知新州在当时历史时期的知名度和战略的重要性。------不严谨,小地方就不能出大将吗。

唐贞观五年(631),倭国使者入贡,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使日,浮海数月方至。小小的一个新州刺史,既然能作为大唐国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员之文化素养。-----一个官员的文化素养不能代表地方的文化素养。刘翔的速度可以代表上海人的速度吗?

还有史料记载隋代之合浦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很发达,与新州地理位置相毗邻,同属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经济也相对发达。------北京周边穷点地方多了去。

如果说惠能是个目不识丁的人,他怎能写出这么有韵味和禅意的诗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这个更加不靠谱。以凡夫之心猜圣人的境界。就好像一个人对孔子说,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怎么能做到不贪财好色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男人能做到呢?
个人微信号:lf19876656108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10 于: 2014-08-06 19:42:41 »
六祖坛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公元638年)、、、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慧能严父。本贯范阳。、、、

从三岁丧父到24岁求道,时间跨度很大的。合理理解:严父生前教之,身后之财续以长大,及至坐吃山空后打柴维持。
其实,很多人关注、羡慕赞叹于目不识丁但却开悟后的智慧如海。其实,我认为更应该看到,在身体力行中,量的积累,而谁能做得到呢?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8-06 20:07:12 作者 越千年 »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11 于: 2014-08-07 10:04:53 »
我在想,推测出六祖的出生干支,真相自然大白。
按照《六祖坛经》,六祖出生干支为:戊戌年乙卯月子时。还剩下日柱未能确定。
现仅知道,玄武门事变是626年农历7月2日:丙戌年丙申月庚申日。
请问各位朋友,谁手上有更近的时间节点?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08
Re: 神秀与慧能
« 回复 #12 于: 2014-08-07 11:17:18 »
还有一点,佛门坚决反对说谎,“出家人不打诓语”。若慧能有文化而偏要说成文盲,则是犯了佛门大忌,当早被佛教自己清理门户,那有作者定昌先生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