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一)  (阅读 5944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8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一)
« 于: 2012-02-07 13:15:44 »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一)
前面算是通读完了《老子》八十一章。我历来读书都抱着“信而后疑”的态度。我认为不管读什么书,都应该先抱着虔诚信任的态度去读,只有毫无成见地读完之后,才能有最大的收获。
因此,我在读《老子》一书的时候,首先以认真弄懂老子在五千言中所要讲的本意是什么为主旨。要弄清楚《老子》一书的本意,就必须具备如下阅读功夫和知识准备:
一,古文断句的功夫,这是第一关。因为最初的古文是没有标点,即使后来我们看到的“句读”符号。也是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是否符合老子原意,还得我们自己进行一番审视。现在从书店买到的版本,应该说已经是经过历代文人反复推敲而加了西式标点的了。但,即便这样,也不可轻易相信拿到的标点本,就已完全准确。比如,我手上经名家推荐的版本,对第七十八章开首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标点,就很值得商榷。在“莫之能胜”后面加句号。如此就把这段话分成了了两句。该版本的白话翻译就成了这样的意思:“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为柔弱,但攻坚克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水的品性”。这样就把“以其无以易之”变成了一句莫名其妙的废话。让老子的思想表达在此显得十分生硬和勉强。
仔细审读,就会发现标点应是这样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把“莫之能胜”后面改为逗号,原来被分为两句话的文字合成一句话。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了:“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如此柔弱的水在攻坚克强中没有胜任不了的,正因水具有如此的能力,所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代替水的功用。”——老子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极为连贯一气的清晰表达。这里落实到“以其无以易之”具体详解是:
以:因为。
其:指代水柔能胜刚的特性和效用,
无:没有。
以:用、拿。
易:替代,更易。
之:它(指代水)。
二.对老子时代古文特点的了解。老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笔、纸,所有的书写都还是刀刻。所以才有后来把在官府衙门做文书的人,称为“刀笔吏”。在当时既没有纸、笔的情况下,要用刀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刻在竹简或者木简上,而且还不是今天的简化字,是篆文。刻写之困难,自然形成了古文简短浓缩的特点,这就是古文一字一义甚至一字多义的原因。所以,大家别看到古书古文如此,就认定古代的人说话也是如此。古人说话并不就跟我们看到的古文一致,方言,口水话,依然和现在人一样的多。大家去读《诗经》,那也是被文人采风整理过了的,不过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当时民间口语的痕迹。老子写的文字,也是口语的浓缩和提炼。应该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的书面语言。作为我们现代人,则需要对老子所写的文字,还原到当时的语境去理解,遗憾的是,市面上流行的《老子》译读,常常是按字后起的引申意去解读老子思想。有的更随意发挥,甚至将老子在一章中完整表达的思想阐述,搞得支离破碎,将整个翻译,变成了《老子》注我,而不是我注《老子》。
三.对老子行文特点的把握。前面已经说了。当时刻写困难,效率也很低。所以,老子基本上是一片竹简写一章。如此,不仅要求字数要简约,还要求思维逻辑前后呼应、完整。我们看老子一共写了八十一章,当然有取9X9,以表其多的意思。(9是最大的质数,在中文古文里表示的是多,久、长的意思。九再乘九,是九九表的极数。老子是想表达他的五千言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有规律的总体表述。)。但老子不是为凑足八十一章而将内容或者自己的思维环节有意割裂,仔细读他的每一章,就会发现,每一章的叙述逻辑,都十分严密而完整。若从文章学的角度审视,老子的作文水平,堪称楷模。试举一章说明。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在文章学上叫做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论点。以下的文字就得对自己提出的论点展开论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正面论述“名”的产生和原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递进式的论述无(名)与有(名)的关系和妙用。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是老子对自己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对整个论述思路的深化。
在文中似乎没有论说首句提出的“道”。其实“道”就在名中。道是无形的,为了发现、研究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才给事物以这样那样的“名”。因此对“名”的分类归纳,其实就是对事物规律“道”(客观规律)的发掘。
老子如此严谨的行文思路,在整个八十一章中不胜枚举。这样的行文,没有废话,开门见山,论说有据,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后来被文章学家总结成“起、承、转、合”四部分。(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到清代科举考试时,给予了一如填词式的严格规定。于是生动活泼的行文风格,演变成了死板僵化的“八股”。附带说一句,中国有一部分文人最大的毛病,也是最大的能耐,就是习惯把具有生命力的文学样式玩死。)
所以,只有我们明白了老子的行文风格,也就是他的思维特点。才能真切地把握住老子每一章的思想内容。而不会像现在流行版本那样,将老子思想进行我行我素地肢解。

                            2012年2月7日星期二于三亚
« 最后编辑时间: 2012-02-07 19:15:37 作者 水木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