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老子》第四十六章  (阅读 5147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4
《老子》第四十六章
« 于: 2012-01-12 15:59:39 »
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罗汉乱弹琴: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当人和社会都按自然规律行事的时候,就会出现放马南山,到处都是肥美、欢叫着自由奔跑的马群。(这里的“粪”,不是耕田的意思,是说马在人们眼中的价值贱如“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当人和社会都不按自然规律行事的时候,在城郊看到的都是上了马鞍、披了战袍的战马。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世间最大的罪孽莫过于贪婪的欲望,最大的祸患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错误莫大于永无止境地想要得到一切的欲望。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能知道欲望应有一个合理尺度的人,就会常处于心情愉快的满足中。

对于这一章的翻译,流行版本,通常错在“却走马以粪”上。比如我手上的版本就翻译成“当天下有道时,国家把战马都归还给老百姓以用来耕种。”这是不明历史背景,以及古汉语特点的翻译。
在古代,国家有事要打仗,是每户出丁,而这丁不是赤手空拳报到。必须自备战马和武器的。我的这个说法可以用《木兰辞》来说明。木兰要代父从军,不仅自己要女扮男装,还要到市上去买骏马、鞍鞯和长鞭。木兰所处的时代,已经是魏晋时代。魏晋时代尚且如此,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就更是如此。其次,考古发现的农耕牲畜,普遍用的是牛耕。而不是一如上面说的马耕。所以,整个句子的翻译违背了历史事实,且也让老子的言说失去了那个时代诗一般的场景——老子不仅关注人的生命,还关注包括马在内的一切自然生命。因此,正确的翻译应当是:当人们按自然规律行事的时候,社群之间就不会发生战争。人们每天早晨起来的任务就是把马群赶出马栏,让他们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地奔跑和尽情地繁衍,以致马群多得来就像马粪那样的不值钱。这样才有了下句,当社群之间发生争战,那在城郊见到的就不再是自由奔放光滑溜背的马,而是上了马鞍,披了战袍,随时准备被骑上疆场厮杀的战马了。从这里我们应当看到,老子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和安宁,还包括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因人的贪欲而破坏。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于富力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