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人学启蒙》(二0六)——前清遗民王国维  (阅读 6627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4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
    1927年的6月2日,王国维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便去了研究院。到校后,他先记起自己忘了把学生们的成绩册带到办公室,于是就让研究院的工友去家中取。此后他遇到研究院办公室秘书侯厚培,便与侯聊起下学期招生安排的话题,他谈了许多自己的设想和建议,过了许久才与侯分手。临别时,王国维向侯厚培提出借三元大洋,但侯正好未带现洋,只能借给他纸币。王国维拿了钱走出校门。在校门口他雇了一辆人力车,要车夫将他拉往离清华园不远的颐和园。到颐和园时,大约是上午十点左右。王国维给了车钱,并嘱车夫在园门口等候,便径直走进颐和园。初夏时节,颐和园青山绿水,郁郁葱葱。不过临近中午,园内游人稀少。王国维来到排云殿西面的鱼藻轩驻足许久,抽完了最后一口烟,然后纵身跳入昆明湖。当时有一园工(又有说是巡警)正距王国维投水处不远,听到落水声后,急忙跑来解救,也不过约一二分钟的时间,可王国维却已断气了。尽管鱼藻轩前的湖水深不过二尺,但湖底满是松软的淤泥,王国维自沉时头先入水,以致口鼻都被泥土塞住,闻声而来的园工们又不懂急救之法,王国维最终因窒息而死。当园工们将王国维从水中救出时,他的内衣还未湿透,如果能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法营救,或许还可有救,可是这却被贻误了。
    噩耗传到清华园,是日晚九时许,校长、教务长、研究院诸教授、助教及学生约三十余人共乘两辆汽车赶到颐和园,其中有王国维的好友陈寅恪教授和吴宓教授。但此时园门已闭,守兵不允进入,经过再三交涉,才准许校长曹云祥、教务长梅贻琦和守卫处的乌处长入内探视。次日,清华园教职员工、学生及王国维家属众多人又齐赴颐和园。这时王国维的遗体仍停放在鱼藻轩亭内,家人和验尸官从王国维的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最后落款时间和签名是:“五月初二,父字。”遗书是王国维在死前一天就写下的,临行前装在自己的衣袋内。随后,人们将王国维遗体移送到园西北角门外旧内庭太监下处三间小屋中入殓。当天傍晚七时,王国维的灵柩被送到清华园南部的刚秉庙停灵。这一天到场送行的除王国维家属和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外,还有清华的教授吴宓、陈寅恪、梅贻琦、陈达,北大的教授马衡,燕大的教授容庚以及梁漱溟等人。

王国维的自沉之举震惊了清华园,更震动了学术界,人们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卓有建树的国学大师而感到痛惜。王国维自尽的当日,梁启超已离开了清华,得到噩耗复又奔回清华,亲自参与料理其后事,并为王国维抚恤金一事向学校、外交部力争。他对王国维之死悲叹至极,他对自己的女儿这样评价王国维说:“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当时的青年学者顾颉刚感慨地把王国维的死和同年3月康有为的去世相比较,他说:康长素先生逝世,我淡然置之。我在学问上受他的影响不亚于静安先生,我既是佩服他,为什么对于他的死倒不觉得悲伤呢?因为他的学问只起了一个头,没有继续加工。所以学术界上的康有为,三十六岁就死了。“至于静安先生,确和康氏不同,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的。他的大贡献都在三十五岁以后,到近数年愈做愈邃密了,别人禁不住环境的压迫和诱惑,一齐变了节,唯独他还是不厌不倦地工作,成为中国学术界中唯一的重镇。今年他只有五十一岁,假如他能有康氏般的寿命,他的造就真不知道可以多么高。”现在他竟“中道而废”,为学术界着想,他的死是一个极重大的损失,说不出代价的牺牲。梁启超和顾颉刚的话反映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之死的深深遗憾。
   他的死因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世纪之谜”,直到今天仍未有定论。有人形容他死得“奇特、诡异、神秘”。王临终前,在学术界声名显赫,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他的遗嘱很简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由于太简洁,就成为可以多方解读的谜语。
  我把前人所有王国维死因解读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现实生活打击。王国维中年丧子,本身又有悲剧人生观,再加上欠下罗振玉债务不能清还,被催迫之下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这说法由溥仪提出,郭沫若加以附和传播,相信的人很多。
但以王国维一代大学问家的崇高地位,如果说是被钱迫死,未免窝囊了点,因而从他自杀那时迄今,陆续有“向上拔高”的各种说法。高于现实生活打击之论的,是第二层次的“殉清说”。这是首先由他的债主罗振玉提出的。如果追债果真是王国维死因,则罗振玉之说自然有转移视线的嫌疑。王国维确实对清廷有深厚感情,也有人说这种感情是“出于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同情和关怀”,“袁世凯从清室手中取得政权的手段不正,再由于北京政变推翻优待清室条件,王国维都认为是对弱小者的欺凌,为他这样的笃实君子所不取”。但如果王真的要殉清,应该是清帝逊位或推翻优待条件时,而不是事过境迁的1927年。
—————————————————————————————————————
对这样一位国学大师,我们也只能根据他死亡时间的干支呈象,对其内心世界进行窥视了解:
1927年6月2日(干支历五月初三。但是要到五月初八才进入芒种节)
丁卯
乙巳
丁卯
乙巳
3岁起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一.   整个干支组合,只有木火两行,呈现出一派木火通明象,这完全符合日主生前具有超人明敏、超人热忱的性格特征,由于日元是丁火,所以,这种热忱又具有十分藴籍浓郁的特点。我这样说的依据是在他已经写好遗书,决定一死的情况下,还能到办公室去和人从容商讨决策办学事宜。最后还让人毫无察觉其情绪异常地离开。这既表现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忱责任,又表明了他的热忱是何等的含蓄藴籍。
二.   整个干支组合,有四个乙木偏印。这,充分表明了日主具有思想固执的一面。对自己认准了的事,确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
三.   整个干支组合,天干明透两丁,地支两个巳中有两个丙火。我们可以把这看做比劫成林。这,在同样表明日主思想固执的同时,还表明日主性急,有同情弱者不畏强者和绝不服输的争竞精神。
四.   但他的争竞之心,却常常会包裹于内心,而不轻易显露。这,表现在干支呈象中,就是丁火透出,丙火暗藏;还有就是四柱偏印过度,四柱纯阴(当然,巳月巳时,又是阴外阳内之象)。这几个命局特点,都一再说明,王国维具有掩盖、隐藏自己真实内心思想活动的本能。
五.   有的命书以格局论命时,往往对这样的干支呈象,充满溢美之词,这个组合就会被叫做两行成像。从而忘了指出这样的干支组合也有其五行不足的弊端。笔者认为,这样的干支组合有如下不足:
1.   虽然是木火通明之象,火虽有源,但其源为乙木为花草。有的命书说乙木不生火,这是不对的,乙木同样要生火,只是乙木生火短暂,缺乏持久之性而已。若从时序上看,卯为凌晨5到7点时光。丁火为星光——这一呈象,就已经告诉我们,星光很快就会消失在灿烂的阳光中。由丁火的消退,也就显示了王国维生命缺乏耐力,其寿不久。
2.   整个干支组合,巳月巳时中有庚金。而这一显像告诉我们,作为日主本人是无财的。只是他的亲友、他的同事有钱。根据报道,王国维投湖时,上欠罗振玉的,下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向同事候厚培借三块大洋。就是那在颐和园外等候他出来的车夫,也是因为王国维只给了五毛钱而希望能拉他回家时得到该得的五毛而守候。
3.   作为丁火之源的乙木,在整个干支组合中却无源。从这一干支呈象,我们应该想到王国维为什么最后选择地是投昆明湖,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是的湖水深不过两尺,而使王国维心脏停止跳动的仅仅是鼻子和口腔里装满和软的稀泥——窒息而亡。说明王国维在日常生活中喜水、喜土。正因为其喜水,所以才会对他认为正统的清王室一片忠心。正因为喜土,他才会对诗词歌赋文学、古文字学(实际研究古文字学,也就是研究古文字的形义演变)等,土为食伤,食伤有使火伏晶的作用。有人在这里会反对我说:既然你说水土为其所喜,为什么恰好就是水、土,要了他的命。我要说这里有一个辩证,正如王国维自己吟诵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宁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他的绝笔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这就是他在昆明湖边沉思良久之后决绝一跳的内心解读——五十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绿波荡漾处。——王国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对这样一个向水而去,在王国维看来,却是值得用生命去获得的。

六.喜欢诗词的朋友,一提到王国维,就会想到他的《人间词话》,特别是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一个做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人生三种层次的练达,才能达到最富诗意最富喜悦的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进入治学的第一境界,必须受得住那份寂寞,那份孤独。平常说的“智者孤独”,我的体会是,只有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的人,或者说喜欢独处沉思的人,才会磨练出常人所不具有的睿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治学的第二境界。在治学过程中,不仅会让人忘饥忘食,还常常会让人筋疲力尽,痛苦不及,身心憔悴,我对这一治学境界的体会是,这种外在的表象,与真正治学者的内心,恰好是相反的。也就是在外人看来斯人已为治学衣带渐宽,身心憔悴,而治学者本人,恰好正燃烧着快要突破瓶颈,一窥美景的求胜之心。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透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治学的第三境界。正是《易》所说的,从复杂回归到简单的境界。也是寻常人常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那种顿然而获的心态。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 最后编辑时间: 2010-08-25 11:23:59 作者 水木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