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杨氏太极拳(三)  (阅读 7138 次)

乐山乐水

  • 版主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66
杨氏太极拳(三)
« 于: 2011-08-17 00:19:48 »
  我用大树作比喻的意思,就是说杨氏太极拳发展至今又形成了很多流派。杨澄甫宗师自1936年去世后,第四代传人各自在自已的区域传播弘扬,如我的太老师李雅轩自1938年入四川传播太极拳至1976年逝世、崔毅士太师伯在北京传播、牛椿明在杭州传播、傅钟文太师叔在上海传播、杨振铎太师叔在山西传播等等。在海外的如郑曼青在台湾传播、董英杰在新加坡传播。数十年来他们为太极拳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所以虽同源于一师,但又有各自的特点,练法也不尽相同,又经过数十年的传承,已各成体系,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这是太极拳发展的结果。这就如同京剧艺术一样,虽同是京剧,却有梅兰芳的梅派、尚小荣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又如同书法艺术一样,同学王羲之的字,后来又演变出颜真卿的颜字、苏东坡的苏字等各种字体,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发展结果。所以我觉得,我们第六代、第七代传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共同遵循太极拳论的基础上,共同维护杨氏太极拳的传统性。首先是踏踏实实地不断钻研,继承各自老师所传拳技,保持各自老师所传拳艺的风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团结,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提高。现在杨氏太极拳在发展中所形成各种流派不同风格的练法,可以说是各有师承,根深蒂固,这是杨氏太极拳在发展中的百花齐放,是一件好事。假如现在把杨氏太极拳统一成一种规定练法,即所谓的规范化,如真的规范化了,太极拳就没有发展了。况且即便是规范化了,也是以某一个人的示范练法为准,最多也只是某一个人的风格,这种样板化的结果,对太极拳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