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起卦(11)  (阅读 7051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4
起卦(11)
« 于: 2011-02-09 19:07:01 »
 
我前面是以乒乓球赛的规则为例,起的八卦画。探究八卦的原始起源,则有研究者,考定最初发现的易经八卦符号,是数字,而不是阴阳爻。传统易学一般认为,伏羲始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对这样的说法,从历史的角度看,当然不可信。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应该视为八卦的演进确与伏羲、文王,这样一些很有智慧的人的集体创作有关。从历史考证所得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八卦卦画的产生,的确有一个从最初极为简单、粗疏的画爻,到龟卜(在龟甲片上先钻孔,然后烤灼看裂纹走向,记数),再到用蓍草叠数成卦。汉代京房氏改为铜钱起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有人说将用蓍草起卦的古法重新发掘出来的是宋代的朱熹,但我要说,也在宋代,邵雍却将八卦的起卦方法简单而“随意”到了极致。这就是有名的《梅花易数》。
好几年前,我曾经在宜宾大学哲学系做过一次易经与预测的演讲,当场请同学只需在1到10之内随意报三个数,我就以此三个数来立卦,从而回答他们所问的问题。当时会场的热烈,至今仍可感知。
我做如此介绍,是想说明起卦,的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起卦,都是动,这就应了“悔吝生乎动”的易经原理。现代发展出的“行为学”和“行为预测学”,其理论基石也是“悔吝生乎动”。
但是,在动而起卦之前,古人十分强调“静”的重要性。《易经》“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圣,孰能于此”。宋代苏轼三父子,也对易经做过一次集体笺注,自然也深得易经思维之妙。苏洵就曾在《心术》一文中论说为将之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其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在《辨奸论》中还说:“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深含易学思维哲理。我个人的经验是,越是对被测者陌生,相距越远,对其预测的准确率往往会比对比较熟悉的对象要高。其道理,就是“隔山预测”会让我完全从干支呈象,或八卦呈象中去做冷静的,纯客观的符合易经辩证思维思考。这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奇妙境界。不仅起卦前的心态要如此,观象断卦时的心态更要如此。如果一个人心不静,所想之事不专,作为起卦者,会起出信息紊乱、几爻乱动的卦象;断卦者,则会出现严重的观象分析失误。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以平常心,做到开门不怕柴、米、油、盐、酱、醋、茶,闭目尽管喜、怒、悲、愁、惊、恐、忧。入乎其内,入乡随俗才能知其道,出乎其外,了尘绝贪方能得其道。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