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话说孔子(二)  (阅读 7003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4
话说孔子(二)
« 于: 2011-01-19 19:05:26 »
   儒家学说中的君臣之道,源于孟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有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这种角色定位是不移的,也就是不可更改的,而这种不可更改,孟子是从父子关系推出的。既然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角色定位是无法更改的事实,那么君臣关系的角色定位也就是不可更改的。我这样一解剖,大家肯定一下子看出这个被历代统治者定其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孟子,其实是做了偷换概念的把戏,或者说犯了无类比附的错误。
第二层意思——既然君臣关系一如父子关系那样,已然确定。那么子孝父,臣忠君,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第三层意思——既然子孝父,臣忠君是天经地义的正理,那么,君要臣死,臣就不能不死,父要子亡,子焉敢不亡。
当然还有第四层意思——君要是君的样子,臣要是臣的样子。也就是各自扮演好自己角色,各尽本分的意思。
孟子是孔氏门生,孟子出生在战国时代。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孔子处于神州大地“分”为主流社会诉求的时代,所以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看好,孟子处战国时代,神州大地的社会主流诉求已经转入“统合”——战国七雄竟相争统中华大地的时期。孟子之所以被后世封为“亚圣”,就在于他及时道出了统治者的心中所想,而研究儒学的人,一致认为他的这种观点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在我看来,则是在上面偷换概念,无类比附基础上直线思维的严重错误。
孔子通过对乾卦为阳,为刚,为天;坤为阴,为顺,为地的观察和揣摩,于是在其为八卦系统所写的心得体会《传》的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就是孟子借以发挥圣人之言的依据。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孔子这段话与八卦系统中乾坤二卦所要表达的辩证思维是否一致、吻合。
第一,尊卑贵贱,是孔子强加于乾坤二卦的外在社会观念。我前面的论说中,已经明确指出,乾为阳,为天,为升腾阳刚之象,坤为阴、为地,为低下顺从之象。这里面不带丝毫阳为尊,阴为贱的意思。而孔子所引出的乾尊坤贱,其实是他自身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从而产生了用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去理解乾坤之理。我在《罗汉“揭秘”文选》中有一篇《论妾在商代的社会地位》文字,用文字初意,以及相关史料证明,妾在商代的社会地位比妻高。同时证明所谓“周公行仁政”之说全是为周王室暴政粉饰的一派胡言。周灭殷后,战败被俘的殷人中,昔日的中上层人士,往往被作为奴隶一样拍卖。如此才有殷人逃亡,其中有的做了走乡串户的卖货郎——我们现在把做生意的叫做“商人”,就是由此而来;有的做了弹唱卖笑的歌妓,杜牧写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洞庭花》”中的“商女”,就是指的殷人。周人对战败的商人如此,其内部尊卑秩序,更是等级森严。这就有了为什么生活在春秋纷乱之世的孔子要竭力恢复周的政治和社会道德中以表秩序的等级之礼。
第二.我说乾坤二卦被加上尊卑贵贱的意思,是孔子外加的,而非《易》之本意。可以用《易》本身的思维给予有力的证明。这就是八卦系统中“天地否”和“地天泰”两卦所反映的唯有《易》才有的辩证思维。
_____
_____
_____
—  —
—  —
—  —     天地否
这一重卦,是坤卦在下乾卦在上的重叠。若按孔孟之道,这样天在上,地在下,正好是天尊地卑的最为客观的形象体现,也应是儒家宣扬主张的的君臣、父子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的最佳表征。但是,在易经里,此卦却用“否”字名之。
   否,由“不”“口”二字组成。否,实指不通之意。比如在中医书中常有“痞块”之说,“心下痞硬”,是指心下有气不通而结成硬块的病征。这里就向我们揭示了,易经思维是重气而不重形。天地否卦,从形看,的确符合天在上地在下的客观事实。但从气息交流看,则是阳自为阳,阴自为阴,天地之气不相交接的呈象。如此则有五谷不生,芸芸众生自有口中无食之危。
   从历代统治者大捧儒学的心理看,就是希望通过孔孟之道宣扬的“天尊地卑”成为凝固的永恒。这既不符合易经思维,也为历史证明,列朝列代统治者追求的永恒,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痴人作梦。
   我们再看一卦:
__  __
__  __
__  __
_____
_____
_____  地天泰
这是一个坤在上,乾在下的卦。其呈象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乾坤颠倒”,若按儒家学说看,自然是一个反映事物并非出于常态的不好的卦象。但是在八卦系统里,却说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所以命名为“泰”。
由此观之,易经思维告诉我们,只有乾坤颠倒——当政者真正把顺民顶在自己头上,自己的一切作为,都和他们汇报,听从他们的意见,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 最后编辑时间: 2011-01-19 23:22:45 作者 水木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