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乾、坤、天、地(五)  (阅读 7335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4
乾、坤、天、地(五)
« 于: 2011-01-16 12:02:14 »
现在我们来看将八个单卦重叠演绎出六十四卦过程中显现的易经辩证思维。
第一.画卦顺序,在前面说过,是从最下面的一爻开始,逐渐向上。这是易经辩证思维的第一点:任何事物,都是由点到线,由下向上、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上升发展的。这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原理:任何事物发生质变,都有一个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
第二.前面以球赛的三局全胜制为例时,说到了,当双方打拼了六局,却都是二胜一负的平局后的画法,是往后退:原胜方的正向符号改变为负向符号;反败为胜一方的原负向号,改变为正向符号。由八个单卦演绎重卦时,也遵循这种原则。这一画卦原则,反映出的易经辩证思维原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说的逆水行舟,或者是逆风行船,“不进则退”。比如一个人沿着一根绳索往上攀登,当他无力继续向上攀援时,自然是沿索下滑。。。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八卦的画卦顺序,是来自对自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总结。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由乾卦重叠而变化出的第七卦,是由第六卦“山地剥”的第四爻变化(阴变阳)而成为“火地晋”卦的,在八卦术语中将由此变化出的第七卦称为“游魂”——这就是我前面所举的例子,人沿索攀登到此的心态,是想退一步再继续向上还是甘认不支而继续下滑的心态呈象。游者,犹疑、无定向之意也。乾卦系统的第八卦“火天大有”则是“火地晋”卦的初爻、二爻、三爻,由全阴变为全阳,从而回归到乾卦系统乾卦的下卦呈象,八卦术语将此叫做“归魂”卦——那沿索攀登的人,终于丧失了继续突破的勇气和精力,直接下滑回到了当初的原点。请注意,每个子系统重卦的第七卦都叫“游魂”卦,每个子系统的第八卦都叫“归魂”卦,因为不仅其画卦规则是相同的,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相同的。
第三.为什么要如此画卦?我们也可从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当双方约定比赛规则,是打满三局,三局全胜者为冠。双方比赛胜负已成定局后,负方能要求再打一盘吗?当约定比赛规则为打满五局以三比二为胜者后,在的确胜负已判的时候,负方能要求再打一局吗?因此,这三和五都是游戏规则的边界认定——由此,想开去,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边际效应,过了这个边际效应,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这就是八卦的画卦原则——我们看到每一个单卦或者重卦的内部变化,都不突破上爻,只是在卦内发生爻的变化的原因。
第四.八个单卦重叠为六十四卦,被分为八个系统。这八个系统以五行分类为:
金卦系统:乾卦为首的八个重卦和以兑卦为首的八个重卦。
水卦系统:坎卦为首的八个重卦。
木卦系统:震卦为首的八个重卦和以巽卦为首的八个重卦。
火卦系统:离卦为首的八个重卦。
土卦系统:坤卦为首的八个重卦和以艮卦为首的八个重卦。
从上面的归类,六十四卦是一个大系统。全息了宇宙所有的物质内涵。但却不是平均分配。金系统和土系统以及木系统各占了两个,水、火二行各自只有一个子系统。这里也蕴含着对宇宙物质构成和运动关系的辩证认识:
1.   .整个宇宙,土、金元素是大量地存在。就人类生存的地球而言,则除了土、金元素大量存在外,还有木元素的大量存在。
2.   但是,若仅仅有土、金、木的存在,这个宇宙,这个地球,就将是不毛之地。因为土生金,金得土生而转旺,自会尅木,木和土是相克关系,自然不得土生。
3.火系统和水系统的加入。整个物质链就发生了很有意义的变化。有了火的加入,木有了发秀的去处。土得了生,金得了炼,而火自身也有不竭之源;有了水的加入,木得生,金得泄,火得制,如此,整个宇宙、地球的物质运动就出现了有生有泄、有克有制的良性循环。
现在我们要问,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比喻,这样的画卦,或者按哲学家的惯常用语说,用这样的概念,概括宇宙、地球的物质生存的。也就是说阴阳五行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很多哲学家,总想去发现,或者去“制造”一些高深、神秘的理由——比如是神的启示等等。其实,古人能这样去想,正如我前面说的,完全是来源于对人,和对人的生活实践的思考。而易经思维从来只有对“神”的推崇,绝没有对“神”的迷恋。
“神”是什么,老祖宗在造这个“神”字时,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画得很清楚:“示”——祭台;“申”——突然出现的闪电,与闪电随之而来的是“雷”。这两个字还把闪电与“雷”发生的条件和顺序,表示得十分清楚:发生闪电的条件是在雨天,看“雷”字是不是表示的“由”“雨”而生的意思;顺序是先有雷而后才有电,虽然我们每次都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的,但闪电的确是因“雷”而现的。“由”字象不象一个尚未引爆的手榴弹,“申”是不是手榴弹拉响的瞬间?——惊炸之声与火光同时爆发,只是光比声跑得快,所以,我们才先见“闪电”后听“雷”声而已。
所以,孔子在为八卦做的“传”中说得很清楚:“阴阳不测之谓神”——是阴阳变化无法事前预知、预测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祖先把他们一时还无法预知、预测的现象中,令人惊叹崇敬者称为“神”,令人恐惧、胆寒者称为“鬼”。孔子生活在那个时代,应当比我们更了解当时人类的思维活动,所以他对无法预知、预测,和一时难于给予准确解释的现象,所采取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
这种态度,既可取,也不可取。可取之处,是他不“乱语怪力鬼神”——对于搞不清楚的东西,不乱加猜测性的散播和解释。不可取之处,是对“鬼神”敬而不去积极探索成因,所以,也就不鼓励他的学生去做进一步地探究。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相比,在冒险探奇方面的精神意志,的确在总体上要逊上一筹。若要寻根,恐怕孔子主张的这种态度,也是根子之一。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 最后编辑时间: 2011-01-18 11:25:50 作者 水木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