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王阳明心学的起死回生  (阅读 3137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8
王阳明心学的起死回生
« 于: 2017-07-08 10:04:04 »
王阳明心学的起死回生
我是亲历了学术百变的人。比如王阳明这个人和这个人的学术思想,我就目睹了他起死回生的全过程。从我读大学时代起,翻开任何一本有关历史、哲学的著作,无不是批判和鞭笞,称其为极端的唯心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比,简直就是充满陈腐气味的历史垃圾。几近一个世纪,无论报纸、期刊、学术报告,充斥的都是唯物对唯心的批判,王阳明作为唯心主义的典型,自然成了哲学家、史学家、历史哲学工作者,随手拈来的靶子,就象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那样,对王阳明的批判,也就成了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听到的文字和声音。
终于有一天我在大学课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个世纪以来唯物对唯心的批判,都是一如《两小儿辩日》那样的幼稚与天真:试问,有哪一个自称唯物主义者的历史、哲学家,不用心思考?试问哪个自称是唯心主义的人,不食人间烟火?
当下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又吃香了,又被历史的、哲学的、各种什么什么家们热炒。我真的慨叹中华民族何以老出这种只知跟风而不贡献自己真知灼见的学人。王阳明固然是明代了不起的思想家,但是我要说王阳明的思想,也有严重的时代局限。比如他贬官龙場时写了一篇被今人誉为值得千古传诵的《瘗旅文》。在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王阳明由此得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一种好心情,才能战胜困难和病魔,这个观点无疑十分正确。但是作为当代人,更应该深思:为什么那个小官没有好心情,王阳明就有好心情?答案自然为好心情是修炼出来的。然而我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王阳明能修炼出好心情,那个小官就不能修炼出好心情?
当代专家、学者会给我们罗列出王阳明能够修炼出好心情的N条原因,同时也就可罗列出那个小官不能象王阳明那样修炼出好心情的N条原因。但很可能忽略人所具有的先天身体素质。一句简单的大实话:王阳明的身体素质、健康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个小官。
比如王阳明的这段话就值得推敲:“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这段话表明了王阳明仅从表象的猜度,作出小官半路死亡原因的判断,是为了五斗米的薪俸。这分明是王阳明极不可靠、可以说极不准确的主观猜度,难道小官真是为了五斗米而奔波?他就不可能是一如电视剧《于成龙》那样是为了不负皇恩,要尽绵薄之力效忠朝廷、恩施黎民?当然也可以是为了仕途争竞……但不管是哪条理由,都不足以让他愁容满面。让他愁容满面的,只能说是身体难支,或者说忧虑不能按期赴任等等。
我通过几十年的人学研究,已经肯定出这样的人学观: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人还在母体时,因其得先天阴阳五行之气的质量差异和组合差异,就已经有了不可逆转的个体差异。这先天的个体差异,在后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教育的综合影响下,或者得到放大,或者得到缩小,但决不可能逆转到完全消弭。王阳明由于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五脏俱健的体魄,对后天环境能有很好的适应,甚至能进一步锻炼出肝胆气舒,所以遇事能豁达愉悦。那个小官很有可能先天就肝胆气弱,肠胃不健。一入蛮荒之地,饮食不和,体力不支,首先是对气候条件的不适应,抗病毒能力日渐虚弱,从而愁容满面,也就成了必然。
……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深入思考。特别是教育者,要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切不可拿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糊弄人。
                           2017年7月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