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国历改革探讨  (阅读 4135 次)

戊子

  • 365学习群
  • 中级会员
  • *
  • 帖子: 777
国历改革探讨
« 于: 2017-04-30 21:48:36 »
国历改革探讨

——致全国人大建议书
靳九成1,陈存富2,廖墨香3,杨丰源4,靳 浩5,

云  歌6,赵  颖7,孙文栋8,于小洋9,邓少辉10   

(单位:湖南大学;中国北方易学研究中心;山西豪士建筑地理与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国学研究院;赛诺菲公司,美国;广西善源现代农牧有限公司;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医学哲学专委会;河南西峡县南凹易道经院)

摘   要:本文认为近百年基督教格里历两次册立为国历有损民族尊严,那是落后的无奈。中华先哲创造的七曜干支生命历,历经两千余年两部曲孕育,终经笔者等20年努力,2013年成熟分娩,超越格里历,登上了世界历法科学之巅。建议国历改革为七曜干支生命历纪元、黄帝诞辰历元历,既能凸显中华科学文化特色深厚软实力,又能体现中华民族心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持续发挥正能量。

关键词:格里历;农历;干支农历;易医历;生命历;国历;黄帝历元。

1 关于历法

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历法的起点称为历元,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则称为纪元。

依功能分生活历法、法定历法、特定社会活历法、研究历法。

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

所谓“国历”,就是国家法定的历法。

2 近百年国历两次西化为格里历,是落后的无奈

制历与天象符合精度优先原则,使世界文明古国的历法无不经历复杂的演变过程,都是在探求历法与天象的最大符合。我国自古至清顺治元年(西历1644年),均是采用中国本民族创立的制农(阴阳合)历和干支农历(俗称万年历)法,称为中历法时期。有案可查的历法演变有100种,都是在减少与天象间的误差。至清顺治元年,中华历法平均年长演化改进为365.25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年误差0.0078日。西方历法也在不断演化改进,至1582年,改进闰年规则后的格里历精度明显提高,平均年长365.2425日,与回归年误差降低为0.0003日,比当时中历要小20多倍,居世界之最,一直沿用至今。清顺治2年起,以中为本、洋为中用,改用格里历法及数据来编制中国农历和干支农历,使农历和干支农历具有与格里历相同的精度,称为中西合历法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附录1),改用阳(格里)历纪元,中华民国元年为历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历历元和纪元全部西化为公(西或格里)历,取想象的耶稣诞生年为历元,称为西历法时期[1],这是落后的无奈。

3 国历改革是时代的呼唤

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它们是优势互补关系[2] 。

中国文化有四大模式:干支、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思维。干支、阴阳,五行,八卦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思维基因。

近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高级精英把中华文化斥之为“迷信”、“伪科学”、“阴阳五行没有理论根据”、“四旧”等,中华文化备受责难。

前任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和路甬祥1998年就联名著文:“国于天地,必有以立。何以立国,惟民族精神是赖。民族精神根源于优秀的民族科学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丧失独立的科学文化更可怕。挺起自己民族科学文化的脊梁骨才会有民族的独立与自尊”[2]。

2007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上,首次以总书记名义拨乱反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我们党认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拨乱反正首先迎来了国历改革的倡议。

2007年学者许文胜、荣松、孙虹钢等网上发文指出:世界各民族中,有原创历法的民族只有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三个,中华民族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历法。公历充满着基督教色彩,到16世纪才在欧洲普及,公历成为主流是欧洲殖民的产物。“采用公历作国历是对有光辉历法传统的中华民族的侮辱”。 “国家的统一,首先是文化的统一,其本质是让所有人对本国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纪年的认同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每个人都拥有本民族的血脉,每个人的出生时间都应该跟本民族的始祖相比较,而每个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朝代事件也应该由本民族的时刻记录,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都应该遵从的基本规则,但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将这些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记录跟耶稣扯上关系。凭什么具有八千年文明的中国,还要采用具有西方殖民色彩的基督教纪年作为我们民族的公用纪年?凭什么拥有优秀智慧思维的中国,还要用别人的宗教历法来计算着我们自己历史的时间和未来?”倡议: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诞辰历元,使用干支纪元法,凸显中华文化特色。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习总对中华文化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划时代贡献。

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文化先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深厚软实力。许文胜等学者的倡议理念,符合两位总书记的指示和民意,笔者完全赞成、支持。遗憾的是他们不熟悉纪历的复杂性,他们所说的干支纪元法就是指干支农历(俗称万年历,而干支农历早在唐代就发现错了一半,致使倡议未能持续发酵。本文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中为本、革故鼎新的精神,在笔者等近20年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历改革的方案,提请党中央、全国人大及全国学者审查。

4国历改革的硬道理是能拿出比格里历更优秀的历法

4.1中华先哲创造的七曜干支生命历,历经两千余年两个孕育期

4.1.1干支农历飞跃孕育期(西汉汉武帝~唐代)

格里历的地外对人类最攸关天体只有太阳1矅。《黄帝内经》早有“七曜周旋,曰阴曰阳”的记载,说明中华先哲们早已认识到对人体最攸关的天体不能只限于太阳一矅,需扩展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需为人类探求一部能反映七曜对地、对人体影响的历法,这样的历法称为生命历法。显然,若生命历法能成功研制,那就准能超越格里历。农(夏)历能反映日、月两矅。先哲们唯象地创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来纪元能弥补农历的不足,体现其他五曜的影响。干支纪日最早,至迟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开始辛卯起至今没有错乱过。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历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启用干支纪农历的年、日,后扩展干支纪农历月、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旧称万年历,实为干支农历,也就是许文胜等倡议者所说的干支纪历法。其要点如下:

⑴年为太阴年,年首为春节,平年12个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闰年13个朔望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月为朔望月,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为月首,历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纪月并周转。月支正月为寅,二月为卯,……,冬(十一)月为子,腊(十二)月为丑,每年不变,闰月无独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列于表1。

⑶ 日以23时界定,头日23时至当日23时为1日,以六十甲子纪日并周转,简称日甲子。

⑷1日分12个时辰,以23时起奇时数界定,用60甲子纪时并周转,头日23时至当日1时支为子,1时至3时支为丑,……,当日21时至23时支为亥,每日不变。头日23时至当日1时子时天干由当日干按表1定。

至唐代,大医家王冰、大易家李虚中等从实践中已发现干支农历纪年、纪月有误,错了一半。这意味着干支农历虽为干支纪元,但远未成熟,不能充当国历纪元,这是许文胜等倡议者所始料不及的。

4.1.2易医历完善孕育期(唐代~2012年)

李虚中、王冰等先哲们对干支农历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创新出医易历。医易历的历日、历时及其干支纪元与干支农历相同,差别主要在历年、历月上,列述如下:

⑴医易历以太阳历为基础,年首为立春,平均年长向回归年(365.2422日)趋近,历年不须取整日,无闰年,用六十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全年分12个月,以节界定,立春到惊蛰1月支为寅,惊蛰到清明2月支为卯,……,小寒到立春12月支为丑,每年不变;月不取整日,无闰月,用六十甲子纪月并周转,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与干支农历同(表1)。

千百年来实践表明,医易历较能全面反映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人体的影响,可作为中医学、易学、农学(图1)[3-7]等生命科学历法时标,称为生命历法。可惜的是,由于世人长期说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后玄机,1200余年来没人敢挑战西汉汉武帝开启的干支农历,医易历只能口授秘传,错了一半的干支农历仍堂而皇之充斥官场书市,形成医易历与干支农历正错反位千古困惑悬案,使中华科学文化陷入千年纠结。若能破解这个千古悬案,科学解读易医历,将易医历送入科学殿堂,那易医历就无疑比格里历信息量更大,更有优势,正可充当中华国历纪元,凸显民族特色和先进性,大功告成。因而能否科学解读易医历就成为西化国历能否回归中华化的关键。

4.2历元的实质就是民众心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可取黄帝诞辰元年

中华先哲制历向来重视历元,一直孜孜探求以甲子那天恰好是夜半朔旦冬至,还要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作历元。苦苦探索了几千年,最后理论上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8] 。

既然理论上不可能,其他历法也不例外。它们的起始历元实质就是民众心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如太阴历回历历元,就是选回教教主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西元622年7月16日)作为历元。格里历以基督诞辰为元年,是根据西元532年一位传教士迪奥尼西倒推出来建议采用的。而基督耶稣诞生的真实年代,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教义上都是悬案,无从察考[2]。

易医历用60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可以向前、向后无限延伸纪历,也有一个纪历起点即历元问题。许文胜等所说的“黄帝纪年”历元,最初来自道历,近代最先是由清光绪29年(公历1903年)岁次癸卯,革命党人、又是实证史学家刘师培在《国民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提出来的。他主张把黄帝诞生年作为纪历元年。但历史文献上没有直接记载黄帝诞生日期,他根据宋人邵雍、晋人皇甫谧之说,历史上确有黄帝,大约诞生于前26~27世纪,并为国人广泛认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就采用黄帝诞生之年纪年,能迎合民族心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武昌起义后,各省军政府都相继采用黄帝纪年历元。笔者认为刘师培主张以黄帝诞生年作为历元,从民族心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来讲是合理的。因为是历元,诞生年必须是甲子年。

众所周知,1911年是辛亥年,参考(附录2)表2,以60甲子倒翻转76次76×60=4560年仍为辛亥年,再前移47位即到甲子年,4560+48年=4608年,4608-1911=2697年,即前2697年为黄帝诞辰元年,作历元。今年(2697+2014)为黄帝4711年。

黄帝纪年解决了国历的历元问题,只欠科学解读易医历东风,解决国历纪元问题!

5笔者等20年磨一剑,科学破解了易医历玄机关键,终将七曜干支生命历送上了历法科学之巅,为国历回归中华和生命历法世界申遗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二十年来笔者等依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宇宙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现代最新医

学成果等,研究天人合一,在《科学》、《大自然探索》、《中国中医药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科学研究月刊》、《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湖南中医杂志》、《人民出版社》等学刊、著作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发现了5个天人合一规律,2010年笔者等破解了医易历与干支农历正错反位千古困惑悬案,2013年集研究成果之专著《生命(医易)百年历》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图2),终将七曜干支生命历送上了科学之巅,超越格里历,为国历改革和生命历法世界申遗奠定了理论基础[4-7,9-21]  。其上编阐述:①公历涉及的最攸关天体只有一曜,年内分月及月的日数、年首选择等都没有天文学背景,充满基督教人为随意性,未考虑其他天体对地、对人体的影响,体现不出“天”对人类影响在不同年、月、日、时间的差别,仅是一部只有时序意义的历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与天象符合精度高。②破解了天干地支、干支阴阳、60甲子、60甲子纪元等千古玄机,破解了医易历与干支农历正错反位千古悬案,干支农历纪年纪月为什么错。③生命(易医)历依太阳历为基础,制历年首、月以太阳节气天象为依据,平均年长365.2425日,具有与格里历相同的精度,3333.3年才误差1日。④生命(易医)历的地外宇宙模型是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它为什么能反映七曜对人体的影响。论证说明七曜干支生命历既具有七曜干支纪元中华特色,又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兼具格里历精度,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历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法文明独一无二的伟大贡献,可世界申遗,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软实力,最能让所有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图2  2013年靳九成等专著《生命(医易)百年历》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6中华国历改革方案小结

⑴中华国历应摒弃格里历,改革为中华七曜干支生命历纪元,它既具有格里历的精度,又能反映七曜对地、对人、生物的影响,是世界最优秀的历法,能凸显中华科学文化特色和深厚软实力。

⑵中华国历历元采用黄帝诞辰元年,能体现中华民族心灵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持续发挥正能量。

⑶保留格里历作为辅助历法并用,方便国际交往;照顾民俗,保留农历作为生活历法并用。

⑷儒学鼻祖孔子诞辰中华国历表为(参看附录2):黄帝2146己酉年癸酉月庚子日,对应于格里历前552年9月28日。中华每年孔子诞辰纪念会,应在中华国历癸酉月庚子日举行。今年应在公历9月26庚子日举行。

国历改革事关千秋,希得到会议支持,提请党中央、全国人大及全国学者审查。

附录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发布的《改历改元通电》及其概念混乱

许多文献报道黄帝纪年元年对应于西历前2697年,是根据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发布的《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个通电本身出现慨念混乱,不得不在此予以澄清。

众所周知,格里历、生命历、干支农历的年首不同,格里历年首元旦一般落在冬至后10日;生命历年首以立春为界,立春一般落在西历2月4或5日;干支农历年首春节落在与立春最近的朔日,在立春前后徘徊;生命历的月以节界定。这样,生命历与格里历自立春至元旦前(长达近11个月),二者纪年均保持不变;到了元旦至立春(35~36天),格里历纪年就会额外增加1年,而生命历纪年仍保持不变。因而黄帝干支纪年与格里历纪年换算时,选在立春至元旦前间为好。若选在元旦至立春间换算,就应注意格里历纪年要额外增加1年,而生命历纪年不变。孙中山通电中的“辛亥”指的是干支农历纪年,也是生命历纪年,“十一月十三日” 是农历,对格里历已是元旦,从前一天的1911年跨年到1912年。当年冬至落在格里历1911年12月23日,小寒落在格里历1912年元月7日。元旦前或元旦,对生命历(或干支农历),都是辛亥年庚子月。按60甲子纪年的推算(附录2表2),通电中与辛亥相一致的黄帝纪年只有是4608年时,黄帝元(甲子)年才为格里历前2697年。若依通电与辛亥相对的是“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那格里历前2697年是乙丑,只有格里历前2698年才是甲子,才能作历元黄帝元年。因此,格里历1912年元旦时的黄帝纪年应仍为4608年,孙中山通电应 改为“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八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才对。

附录2:儒学鼻祖孔子诞辰的中华国历表述

象孔子、老子等具有世界级影响的中华先哲们,国内外每年都要举行诞辰纪念会,何时开,就要依他们的诞辰纪历来定,因而他们的诞辰纪历就显得特别重要、考究。使用格里历,岂不矮化中华民族,十分纠结。2014年9月24日国家举行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只明确是诞辰2565周年,孔子具体诞辰月、日避而不谈就是纠结见证。把黄帝诞辰历元生命历纪元定为中华国历后,中华先哲们的诞辰纪念日期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就以儒学鼻祖孔子诞辰为例,一方面根据历史记载,考证出孔子的诞辰年、月、日,再给出其诞辰的中华国历表述,可为以后每年举行孔子诞辰纪念会提供准确日期。

⑴ 孔子诞辰的格里历年、月、日

《春秋榖梁传》出自孔子十哲之一卜商(字子夏)之手,对其老师孔子诞辰的记载应该是最可信的。其中有:“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来朝。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庚子,孔子生。”有亿万人能看到的天象(朔、日食)记载文献,是最客观、可靠的。

查《中国古代历法》中之“春秋载日食及曲阜见食情况”可知:西元前552年8月20日,即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出现日食[22],并得到《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等印证[23-25]。

依此,下一个月的朔日便是庚辰,从九月庚戌朔到十月庚辰朔相隔30日,再相隔20天便是庚子,就是孔子的生日。

西历的演化经历了儒略历、后儒略历、格里历三个阶段。我们要注意,张培瑜等著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中国古代历法》等资料所用的历法[21-24],虽都称西历,但实际是按儒略历、后儒略历、格里历三个演化阶段史实记载的。“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对应的是儒略历前552年8月20日,因此,必须先厘清格里历与后儒略历、儒略历的关系,换算到格里历,再推算孔子的格里历生日,求证中华国历孔子诞辰的表述。

⑵西历从儒略历到格里历的演化沿革[1]

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凯撒采纳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意见,制定儒略历,以太阳历为基础,一年分12个月,逢单为大月,31天,逢双为小月,30天,4年1闰,闰年2

月30天,平年2月29天,其平均年长365.2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每年要长0.0078天。儒略历又称旧历。

前44年儒略·凯撒去世,其养子继承王位,号称奥古斯都大帝。因其出生在8月,前8年下令将儒略历8月改为大月31天,并以其帝号奥古斯都命名;9、11月改为小月,30天;10、12月改为大月,31天,2月扣1天,闰年29天,平年28天;平均年长仍为365.25天,称为后儒略历,又称后旧历。此历一直沿用到西元1582年10月4日改为格里历止。

罗马帝国政教合一,基督教至上。西历325年罗马帝国尼西亚基督教大会决定,春分日要定在每年3月21日,由此来确定年首元旦起点。元旦既定后,由于(后)儒略历年长365.25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多0.0078日,积128年就要满1天。从325年累积到1582年就长达10(9.9606)天。1582年天文观测也证实太阳于3月11日已过了春分点,春分日比规定的3月21日提前了10天来临,与教义规定的天文学上的春分日3月21日偏离太远。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哥里十三世下令颁布新历,即格里历:⑴把后旧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义为新历的10月15日,中间空缺10天不纪,使天文学上的春分日又重新与新历的3月21日吻合。⑵调整闰年方案,每400年中少闰3年,只有97个闰年,调低平均年长为365.2425天,比回归年长仅多0.0003日,需累积3333.3年才多1天,大大提高了新历的精度。由于格里历精度为世界之最,为世界广泛采用。

⑶孔子诞辰从儒略历到格里历的转换

从上可知,儒略历、后儒略历、格里历纪年是一致的,但纪月有差别。儒略历逢单为大月,31天,逢双为小月,30天,它的前552年8月20日到前551年元旦间,9、11月为大月,共132天;而后儒略历8、10、12月为大月,前552年中距前551年元旦132天的是8月19日。由于后儒略历与格里历纪日有10日的间断,后儒略历前552年8月19日换算到格里历则为前552年8月9日。如前述,格里历前552年8月9日对应于中历干支庚戌朔,50天后的庚子为孔子诞辰,对应于格里历为前552年9月28日。

⑷孔子诞辰生命历年干支的推定

依表2,前552年的生命历纪年干支为己酉,黄帝历元纪年为2146年,即孔子诞辰于黄帝2146己酉年。

⑸孔子诞辰生命历月干支的推定

查生命历法,1931年白露落在格里历9月8日23时18分,寒露落在格里历10月9日14时27分[6]。格里历精度高,相隔3333.3年才与天文学天象相差一天,因而可判定,前552年的白露应落在格里历9月7~9日间,寒露应落在格里历10月8~10日间。孔子诞辰9月29日应处在白露之后,寒露之前,处生命历酉月。该年干支为己酉,以表1,月干支为癸酉,即孔子诞辰月干支为癸酉。

依此,孔子诞辰中华国历表为:黄帝2146己酉年癸酉月庚子日。以后每年孔子诞辰纪念会,应在中华国历癸酉月庚子日举行。今年(2014年)为黄帝4711甲午年,癸酉月庚子日对应于格里历9月26日,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会应在西历2014年9月26日举行。


表2 基督教(西或公)历、干支农历、生命(医易)历、黄帝历元纪年、农历对照表

参考文献

[1]苏宜编著﹒天文学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言,《中国古代科学史纲》21卷(1):3-5.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伊世同,龙龄索龙腾东方的萌始年代与其天文学求解(J),《龙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

[4] 靳九成,靳 浩,生命历法的文化学术意义(J),市场论坛,2013,(10):99-102

[5] 靳九成,云歌,黄建平,等, 中医学用历法国家标准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报),2014,29(11):3378-3384

[6] 靳九成,靳 浩,朱 胆,等著﹒生命(医易)百年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 骆宏悌,《生命(医易)百年历》出版为生命历世界申遗奠定了现代理论基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封二

[8] 陈遵妫著.中国天文学史(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 靳九成,杨旻卉,庞仪琴,医用历四柱干支显现的基本规律(J),大自然探索,1999,18(3):112—116;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1999,(6):57—60

[10] 靳九成,彭再全,赵亚丽,运气学理论的天文学背景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01,17(2S):2-5

[11] 靳九成,靳 萍,通用医历法及其天人合一意义(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1—3.

[12].靳九成,彭再全,赵亚丽,运气学理论的天文学背景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SI):200_—204

[13] 靳九成,破解干支纪年千古之谜,科学研究月刊(J),2009,(5):66-67

[14] 靳九成,高国建,靳 浩,李 任,破解五运六气天文学千古之谜(J),科学研究月刊,2009,(9): 6-8

[15]靳九成,高国建,靳浩,等,易医历干支纪元的天文学背景(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0,25(5) :   651-654.

[16] 靳九成,高国建,靳 浩,等,干支农历谬误与医医学时标(J),科学研究月刊,2010,(8):36 -38.

[17]  靳九成,金世明,黄建平,等,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文学背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 23(9):757-761

[18] 靳九成,黄建平,靳 浩,等,七曜阴阳周期性消长特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26(12):2800-2807

[19] 靳九成,郑 陶,黄建平,等,五行生克新模式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报),2012,27(8):1998-2003

[20]  靳九成,赵颖,天人合一:生命历法与键康预测模型研究(J),叶峻主编﹒人天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1] 靳九成,云 歌,靳 浩,等,破解医易历与干支农历正错反位千古悬案的意义(J),四季出版社,已接受,2014即将出版

[22] 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等著﹒中国古代历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3] 张培瑜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

[24] 刘次沅,马莉萍著﹒中国历史日食典﹒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5] 饶商宽编著﹒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