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 中国设计产业四不够  (阅读 4370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3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到今年3月将迎来两周年。一些创新产业相关的人士感叹,中国的设计师从过去被当做“怪物”,到今天被政商民众“宠爱”,这股大潮确实推动了设计产业向前走。

不过,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却提醒,设计师不能掉入自己的小圈圈,而是应当勤于思考,可以为经济社会转型做出怎样的担当。

吴志强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总规划师,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享受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形容,设计在当下的中国,特别是在上海这样走在工业设计浪潮前端的大都市,已到了“下面有欣赏的观众,上面有领导推动”的阶段。

不过整体而言,中国的设计产业还是存在“四不够”:法律保护体系不够、社会意识尊重不够、设计后端联盟不够、网络时代设计联动不够。

社会意识不尊重设计

吴志强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工业博士。他以10年旅欧生活为例说,德国每隔两三条马路就能看到从钢笔、办公用品到桌椅的设计店,顾客不论购买与否,都喜欢待在店里欣赏。而今天中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仍是以餐饮店居多,设计还没真正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

吴志强说,愿意欣赏设计、为它付出的受众量,和整个社会高等教育群体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尽管喜欢设计的人多起来,但中国全民的社会意识还没从不懂欣赏跨越到懂得欣赏,并尊重每个设计产品背后的设计师劳动成果。

“公众没有认识到设计是吃饭的职业,不是开口闭口叫设计师来‘帮帮忙’的工作。”

设计法律体系不健全

在吴志强看来,设计师自身必须既有艺术的天赋,还要有后天的勤奋,须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其他同行做过些什么,思考社会新需求。

虽然中国地方政府过去几年辟出不少创意街区和小铺、打造文创和众创空间的概念,公众多数还停留在喜欢一件设计作品上,多数不懂得体会设计师为作品所投入的心血与时间。

社会意识不足的问题,吴志强认为,间接和中国对设计的法律体系保护不够有关。

三年前,同济大学与意大利设计联盟在校合办意大利设计及其专利体系展览。意大利每只鞋子的角度都有专利,一张设计图一个专利号,这套完整的专利保护体系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吴志强说,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情况下,模仿大规模涌现,公众觉得设计的产品贵、不愿意买单,出现“欣赏设计的人多,设计师收入低”的怪现象。

当然,法律体系不可能一夜或短期内健全,中国设计要走在市场的前端,培养年轻设计师的教育体系,要尽早与时俱进。

设计师必须和后端合作

吴志强指出,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后者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直接创作作品,但是大量的设计师是无法仅用自己的双手和创意做出最终成品,而是需要工人、工匠或流水线来配合。

他说,设计贺卡要和打印的工人一起合作;设计脚踏车,要和工人师傅打交道,还要烤漆等等。“设计师不能从学校毕业了才去找工人,而是应该在求学过程中就清楚地被灌输:必须和后端结合。只有这样,设计师才有强大的实施能力。”

就当前中国培养设计师的教育体系来看,吴志强认为,年轻一代设计师还没有很好地和后端结合,教育模式有待改进。

他认为,设计师与后端的联盟,对社会来说,还会带来新增就业岗位。因为设计师有了想法后,有人帮忙他打字、制作图纸、生产,进而带动就业、增强工人的技术。

网络时代设计联动还未形成

谈到网络时代,吴志强指出,不少设计师没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将带来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设计师还没形成全球24小时联动,共同完成此时此地此人特别需求的一个产品。

譬如,意大利佛罗伦萨一条街上的某个人喜欢中国风,由上海静安区某创意园区里的一个设计师完成初期作品,再由意大利这条街隔壁的另一设计师,拿样品去给客户看、修改。

吴志强相信,网络时代一定会诞生为更前端、小众产品个性化生产服务的网络设计师。

校企合作方向:未来发展策略与技术研发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孙效华受访时指出,企业是务实的,校企合作不再停留在给学生一些拓展视野的机会,更多的是希望老师带领精简的学生团队,给企业提出未来的研究发展策略,或是共建实验室做未来技术研发。

她说,合作形式并不仅限于一个产品或服务,有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发生决策争执时,还希望听取学校师生提供的第三方独立意见。

孙效华是学院交互设计、数字创意中心的负责导师,带领学生在交互设计、可视化分析、智能空间与产品设计、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与各类企业合作。

商业合作项目包括帮助商家研究用户行为、建立模型,提升运维系统树立行业标杆,研究车载大数据,超市虚拟购物车的用户体验分析、智能家居省电功效等等。

她以车载大数据为例说,有些车企居安思危、思考如何搭上车联网这艘大船,但汽车的电子配件供应商有时比车企还要原始一级,会局限他们的思考,这时候就需要外面的人帮他们厘清思路,进行业务和产品拓展。

“我们的团队有信息可视化分析、数据的背景,又有五六年车载系统的交互服务设计思维,这样就比车企的思路要宽一些。”

据了解,该学院和一家车企共同设立的全球联合实验室,相当于承担车企研究部门的部分职能,搭建车载模拟平台,测试驾车交互的主观客观感受、验证产品。基于商业保密协议,校方不能披露企业的名字。

少受制约 学生思路可与专业咨询互补

在2014年参与超市虚拟购物建模项目的李彤(23岁,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硕士二年级)受访时告诉本报,当时和跨背景的同学一起合作,感觉很新鲜,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思维模式和思考角度,学会倾听和接纳不同的想法。

当时的任务是协助一家企业运行管理公司,探讨是否能为他们的超市客户优化货架摆放、了解购买者路径、物品选择偏好等等,实现实体和虚拟购物车的结合,让买家在购物过程中可以吃东西,离开某个区域后自动扣款。

李彤回忆,学生的工作包括创意生成、使用场景描述、相关竞品和市场调研、用户研究、实地走访调研和技术的可能性分析,还需制作视频、优化故事设计。

她认为,对于一个前瞻性的创新概念项目,学生的想法不受实现方法和操作逻辑的限制,也不用较多顾忌公司组织架构限制,这样反而放得开。不过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顾及不同部门的意见评审,考虑和承担每个决定的后果,尽少避免出错。

一名不愿具名的企业高管向本报指出,学生的思维活跃,特别在用户体验方面有亲身经历,再加上有经验的老师指导,这类学术型团队可以和外面的专业咨询公司团队形成互补。

上述人士说,出类拔萃的设计专才未必会去非设计类的大企业工作;结果,在大企业设计部门工作的职员,会因设计不特别出众,而被其他部门“嫌弃”打不开思路。技术部门的职员则较受制于产品的规范、技术是否可行,预判是否符合行业标准。

孙效华认同说,很多企业也不会单找产品设计的专才,而是希望引入有实体互动服务、非传统设计的团队,帮助企业找到不同领域用户交互体验的新要素,实现企业自身突破不了的局限。

设计师是一起干活的人

为培养可持续设计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吴志强2008年起筹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并在2009年正式落成后,至2013年担任首任院长。

吴志强说,学院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社会意识问题,现在也还没找到设计法律方面的专家,而是请知识产权方面的老师协助。但是至少在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和国际交流合作上,学院大力推进,让学生通过每学期三四份以实践为导向的作业,去了解一线社会需要或潜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回忆,当初创办设计创意学院时,同济找上了上海永久自行车,请对方一年提供90万元(人民币,下同,18万5606新元)的经费,其中30万元就让丹麦和同济的师生合作,为上海著名的永久自行车企业,设计新型脚踏车样车。

约40名学生经过前期调研、走入车间,三周里设计制造了25部脚踏车。“刚开始是丹麦学生动手快,”吴志强忆述,三周后中国学生赶上来了:“他们起先是看着工人干活,后来帮忙工人搬东西,最后是取材自己动手,男女生都是。”

他说,年轻人有活力,再加上国际视野、中外学生比拼氛围,25辆脚踏车过后又在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上展出,这样的经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每年的毕业作品中,脚踏车成了“常客”。

“设计师一定是从脑子思考、创意,到用手把产品做出来的。这种(学设计的)是工厂喜欢的,因为他会和你一起干,不是问工人会不会帮他、多少钱。”

吴志强说,学院邀请工厂的经理人来学校谈需要什么,学生帮忙做,也有时候会让学生先设计一款将来用得到的产品,再由学院帮忙找潜在生产企业。

无论是巴士站怎么设计才让候车人舒服,还是紧急情况如何用手机和电线桩给心脏病人救护,他说:“设计师帮别人解决问题,别人就会尊重你,知道设计不止是好看、是欣赏、心灵的洗涤,它们在生活中可以被用到。”

凯德与同济综合体联合课程

去年10月,新加坡凯德集团和同济大学启动综合体联合课程,让同济大学城市设计规划学院的研究生进行头脑风暴,探索未来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方向。

25名研究生和导师本月初实地考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长宁来福士广场工地及周边区域,制作出五组未来城市模型,涵盖云社区、智能物流、垂直历史文化社区、空气净化系统和容积率政策奖励法规。

凯德中国产品设计和开发中心总经理郑民认为:“受专业培训的年轻设师代表着一种未来可能,他们面对一个真实的城市背景和建筑基地,不用被预算经费、施工实施等因素束缚,可以在创意和设计灵感上大开脑洞,前行得更远一些。”

随着城市密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高效利用空间,成为未来综合体建设的一大思考。

尽管上述学生模型构想未被实际纳入现有来福士项目中,但优秀学生作品将被推荐参加以芝加哥为总部的“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CTBU) 所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大学生高层建筑设计竞赛。

吴志强语录

■谈社会浮躁与设计师

从资本主义诞生到现在,人类社会就没有不浮躁过。设计师不用去管别人浮躁不浮躁,关键是自身做什么要很清楚。设计是从观察、思考到用手做出作品的过程。如果想要热钱,直接做金融,不用做设计。
  你喜欢设计,心里就要很清楚,它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改变世界、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这个过程虽然痛苦却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这比直接拿钱来得更重要,也不是数钱的快乐,更不是别人轻易能体会到的。
  成功的设计师,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完成作品,浮躁的设计师是不可能成功的。
  这么想,能成为一名好的设计师。

■谈优秀的导师

中国很多学校让优秀的设计系毕业生留校执教,造成人才没好好去外面工作。老师的选聘,应该是从学校到职场,再从职场中挑选优秀的人当设计老师。
  学校应该到社会上去找干过真活、用设计吃过饭的人来当老师;这些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因为设计的专业被操练过。只有干过这个专业,才能教别人来怎么吃饭。

作者是本报上海特派员

Disqus Comments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93
我把这偏文字发到这里。一是希望大家从太极思维的角度审视设计;二是希望大家能否从中悟出设计对一个民族精神提炼的重要性;三是希望爱好命理,从事命理研习的易友,都能成为自我人生的设计者,并且成为能帮助人做好人生设计的“人生设计师”。这最后一条,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