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南怀瑾老师讲述:看相的学问  (阅读 4860 次)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南怀瑾老师讲述:看相的学问
« 于: 2014-09-02 08:40:51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世界各国,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的;还有一种“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学),所以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

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来,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到体内,当然健康要出问题。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书上说的。”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从经验中来的。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他的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他说:“功名看器宇”,讲器宇,又麻烦了。这又讲到中国哲学了,这是与文学连起来的,这“器”怎么解释呢?就是东西。“宇”是代表天体。什么叫“器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可以如此解释。中国的事物,就是这样讨厌,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中,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同,这就叫“风度”。

“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根不点地,他果然短命。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燥,所以交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

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用处的,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昺所注,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条理。

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说,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过去中国人不大打官司,喜欢打官司的叫作讼棍。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有罪的,要偿命的。有讼棍要被告一千两银子,包可无罪。被告为了保命,就是上当受骗,也只好出这一千两银子了。而那个讼棍得了银子,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将“用刀杀人”的“用”字,轻轻加了一笔,变成“甩”字,于是“甩”刀杀人,没有犯意,是无罪的。

还有满清时候,祭孔大典,凡是参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转头回身说话的,否则就犯了“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有一次,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在部属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头说话,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抚查明这件事。督抚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后从部属中,找来了平日最讨厌的讼棍,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一个字,讼棍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答复上去,不但没有事,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规规矩矩不转头,又怎么知道被告转了头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杀大官们脑袋的大案,就这样由讼棍用九个字,轻轻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譬如有些人就很难安,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已满头白发了,读书人,学问蛮好。刚刚退休,太太过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没有兴趣,书法好但没兴趣写字,读书人本可看书,但是拿到书,就想睡觉,躺下来又睡不着——讲到这里,请青年朋友们注意,老年人很可怜,有几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躺下来却睡不着。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把眼泪笑出来了。讲现在的事,当面讲当面忘,对过去的事,连小时候的都记得起来。讲他好话听不见,骂他的话马上听到了。这是老年人的惨状——因为他太无聊、寂寞,事事无兴趣,只好交了个女朋友,我劝他不必结婚了。他这种现象,就是老年人的无所安,心不能安,这是老年人,但是年轻人也一样。这是心理上的问题,一个人作学问修养,如果平常无所安顿之处,就大有问题。有些人有工作时,精神很好;没有工作时,就心不能安,可见安其心之难。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个叟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为政》篇中,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

《论语别裁》
——转自《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老师》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weiyijinyou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89
Re: 南怀瑾老师讲述:看相的学问
« 回复 #1 于: 2014-09-02 10:19:31 »
说到曾国藩看相,我以前看过一篇,写的挺有意思的。
贴一贴~

曾国藩据说是个八字先生,他《麻衣相法》学得好习得精,过他一眼,虎背熊腰,身高一米八以上的,他说这是高人;奶声奶气,年龄在七八岁左右的,他说这是小人;腿短屁股大,他说这人当官,一定是椅子坐得稳;尖嘴三角眼,他说这人为相,不是汉奸,就是奸臣。曾大师传闻总结其相术口诀是: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近世士大夫,多称曾文正公能知人,非妄语也。”江湖传说云,湖南邵阳人江忠源当京漂时节,他去找老乡曾国藩耍,饭局过后,江氏别过,单留个背影给曾大师,“既别去,公目送之”,转身对人说:“此人必名天下,然当以节烈死。”后来验之不爽,“后十余年,忠烈果自领偏师,战功甚伟,嗣殉难庐州。”曾大师硬是神奇,到得曾府上的,他眼睛一瞟,耳朵一竖,就知道谁可当省长,谁谁可做知府,谁谁谁祖坟贯气再怎么贯到冲顶,最多在正处级打了止数,听说都验证了,“近世士大夫”,由此一个一个口耳替曾大师打广告,好像曾大师确实是吃了啥补肾丸,成为肾功能神勇无比的奥特曼。

曾大师发达之后,五湖人才,四海才人,都往他那里汇聚了,这些人志高品洁,曼妙娥眉侧,不动心;红蓝绿顶旁,不动心;黄白物当前,不动心,都为了一个“只要见中堂”的共同目的,走到曾府来了,曾大师一一打量,一一看相张三当连长合适;李四当营长恰好;王麻子脸上麻子多,奇人奇像,可以“自领偏师”。果然,张三当了连长,李四当了营长,王麻子当了纵队司令员。曾大师相人是这么准,所以李鸿章组织淮军,拿不准谁是革命派谁是反革命派,就来找曾大师给他相一相。“门生已带三人来此,一刘仲良秉章,一刘省三铭传,一吴筱轩长庆也,乞师相俯一见,以察其是否可用。”曾大师神态还真是像模像样,程式招数一板一眼,“文正到客厅见之。三人均垂手侍立,每人略询数语,即不复絮问,唯绕行室内,时以目,注视三人,亦不命退,如是者将三句钟,值家人来请用饭乃已。”酒菜上桌,李鸿章急急问:“刘吴三人,师相已经赏见,究竟其人如何?” 曾大师没马上答,他要神秘神秘一下嘛,待菜过三巡,李鸿章三连问,曾大师慢答道:“刘秉章封疆之器,吴长庆专阃之才,刘铭传较彼二人为优,苟能驾驭得宜,亦庶几一代名将也。”

曾大师这么相人也是有依据的,刘秉章站在客厅里,让曾大师左看右看,下看下看,没被看得不好意思,“吾观其植立数句钟为久,其一种静穆之气令人挹之不尽”,刘秉章是一个“骨重神寒”相,可以当省部级;吴长庆站在那里动个没停没空,像多动症,但神色没啥厌烦,这人精力过人,若在金銮殿里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开起会来常常溜会,自然在皇帝身边是干不下去的,所以只能到京城外干活计,只能当专阃人才;刘铭传“面微黄,疏麻,隆准。”脸上星布麻子,人称刘麻子,他在曾大师相人当猴子看那会,老不耐烦,看得曾大师将他当猴子看稀奇,怨气暗生,“侍立稍久,跋扈不平之气”,即流露出来了,曾大师说,这个刘麻子不是听话的人啊,你若驾驭不住,就一定要给杀了他。刘麻子被李鸿章驾驭住了,一路高升,后来官拜台湾巡抚,名气与官位都在两人之上。

曾大师给李鸿章部下看相,据说都看准了。

曾国藩相人,准则准矣,奇则未奇。这话何解?八字先生相人术之准与神是成正比例的,越神看得越准,越准越传得越神。神与准,在八字先生那里,是正比例没错,可曾大师不是八字先生,他是曾大帅,是曾大官人,大帅与大官说谁能当县长,谁能当军长,你说这是他相术高,相人准?提着密码箱,拿着银行卡来见中堂的,中堂大人说,你天生一个局长相,你是一副专员貌,你天生是当秘书长的料,若我是中堂,我也一定这么把人相准。曾中堂没有收取刘铭传诸辈银子,也没打招呼提拔他们,也是事出有因,那是战争年代,要用人才,不可用奴才,能者能够用上。或谓,刘铭传刘麻子不是湘军系列,而是淮军体系的,曾大师何以相得那么准?曾大师没直接当刘铭传的领导,但他当李鸿章的领导啊,领导向部下打个招呼,说某某,我看可以用在某某岗位,某某,我提议可以用在某某位置……部下敢有不听的?

曾国藩当了老大,说谁行,谁就行,于是往来投奔者络绎于途,与曾大人无甚瓜葛的人都求了个一官半职,这样的成功故事,那是相当励志的。曾大师老家人听说了,坐得起飞机的,坐飞机来了;买得起高铁的,坐高铁来奔;有个老汉,与曾大人是亲戚,家里穷,书都读不起,看到那么多人只要一见中堂,就可以坐主席台敲桌子喊升堂,他也坐拖拉机来求进步了。“曾文正驻军安庆,有戚某自湘乡田间来,行李萧然,衣服敝素,对人沉默不能言,盖一家计寒俭而投营谋事者。”这人没读过书,也没什么奇相,说话都说不圆,到了曾大师府上,曾大师看他看得还少?他们是亲戚呢,三岁看过,没看见其老,三十岁再看,曾大师好像也没看出他是什么高官相,哪里想到这位洗脚上岸没多久的老农民,后来官当得可大了,副省级了呢,比一般的副省级还硬撑多了,当上了省纪委书记兼常务副省长。

这人刚来曾司令家,“文正垂询乡里琐事及戚友近况,其人腼顔作答,讷讷然若不能出诸口。”就这么个人,开始在别人面前连说话都说不出,一说就脸红的角色,后来在主席台作报告,话语一套一套,调子蛮高蛮高,喇叭唢呐,曲儿小,都能弄得腔儿大。这位威加省内的大人物,曾经差点被相面大师埋没了。那次曾大人给这位亲戚看相,“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气概没有看到,精神也没看到,听了其语言,也没见什么条理,也便打发他在办公室看看门,扫扫地。这人端了公仆铁饭碗,渐渐地忘了当年红米饭南瓜汤的日子,“一日正食,值饭有秕粒,某检出之而后食。”饭里有米壳,谁都会检出来扔掉的,曾大人也会扔,但曾大人扔得,这穷亲戚扔不得,“文正视之良久,亦无他语。”饭局用完,曾大人就叫这亲戚到财务室去领工资,叫他走人:“令支应备银二十两赠某以为赆。”

好端端的铁饭碗没了,谁不伤心?这亲戚一哭二闹,要讨个说法,原来在曾大官人看来,这人没有保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过去屎里都寻豆子吃,现在参加了革命工作,米里秕谷都扔掉,忘了本了。这人于是做了深刻检讨,写了保证书。曾大官人先是给他做了处分,调离原岗位,把他从办公室搞文秘派到干校去改造,搞农业生产,“时文正喜植蔬,每日撷鲜而食,以为至味,姑令某主持园圃之事。”这亲戚珍惜领导给予的机会,努力改造,洗心革面。曾大官人考察一年,给了这亲戚“重新做人”的鉴定,也就让他重新做官,“某乃益自励,日语佣保杂做,寝食相共,灌溉粪洽,莫或休暇。” 改了就是好同志,曾大官人给他另外分配工作,“乃以他事畀之”,使这位老农民“卒以布衣扶摇直上,官至观察使,加布政使衔。”

这位老农民,是生就了一副官相,还是碰上了一位官人?是曾大巫师会看官相,还是曾大官人能施官帽?

曾国藩曾相过一人,这人相貌堂堂,印堂发亮,官相十足:“当金陵初复时,冒称校官,往谒曾侯,高谈阔论,议论风生,有不可一世之概,曾侯固以心奇之矣。”曾大师看相,看好这人不是疆吏,就是京官,留在府上好生培养,让他当了后勤部长,“姑令督造炮船”,这人哪是什么大官?只是大贪,“未几,忽挟千金遁去。”纪检部门立案要下追查通牒令,报到曾大官人这里,被他压住了,曾大官人提拔的人出了问题,只能捂住,不能曝光。贪官当了大官看,看相哪里看准了?纵或是当年江忠源,“盖升平之际,物色人才,危急之秋,激昂忠义,精神所感,诚至明生,文正儒臣,岂有相人术哉?”说曾国藩知人善任,倒也不差,说他知貌善相,谁信?曾国藩要用自己人了,放出风来,说这人有一副官相,跟后来的大官人收取了某某金银券,放出话来,说某某德才兼备,套路大概是一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我曾经认定这话是混账话,千里马是伯乐生出来的?是先有官相然后才有官位?现在我知道了,确实是先有知府,然后才有县令的。世上本来是不可能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的,但官场里运用得多了,歪理渐渐也就变成真理了。

原载于《百家讲坛》11年蓝版第四期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610
Re: 南怀瑾老师讲述:看相的学问
« 回复 #2 于: 2014-09-02 13:03:45 »
“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我曾经认定这话是混账话,千里马是伯乐生出来的?是先有官相然后才有官位?现在我知道了,确实是先有知府,然后才有县令的。世上本来是不可能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的,但官场里运用得多了,歪理渐渐也就变成真理了
 weiyijinyou批得好。按照官场逻辑,神州千里马,没有“伯乐”(组织、领导)的发现,是出不了头的。所以,今日之公务员,在进入仕途的起点上,就迫不及待地翘首寻觅谁是自己的“伯乐”!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9-02 13:05:17 作者 水木罗汉 »

weiyijinyou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89
Re: 南怀瑾老师讲述:看相的学问
« 回复 #3 于: 2014-09-02 13:35:39 »
这不是我批的。T-T

weiyijinyou

  • 初级会员
  • **
  • 帖子: 189
Re: 南怀瑾老师讲述:看相的学问
« 回复 #4 于: 2014-09-02 13:37:08 »
我是觉得他写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