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阅读 5535 次)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于: 2014-07-07 19:46:59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①。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②。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③,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④。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⑤。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⑥,此谓自伤,气之削也⑦。
注:
①  六合谓四方上下也。九州岛,谓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外布九州岛而内应九窍,故云九州岛九窍也。五藏,谓五神藏也。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而此形成矣。十二节者,十二气也。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而外应之。咸同天纪,故云皆通乎天气也。十二经脉者,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也。(新校正云:详通天者生之本,《六节藏象》注甚解。又按郑康成云:九窍者,谓阳窍七,阴窍二也。)
②  言人生之所运为,则内依五气以立;然其镇塞天地之内,则气应三元以成。三,谓天气、地气、运气也。犯,谓邪气触犯于生气也。邪气数犯,则生气倾危,故宝养天真,以为寿命之本也。《庚桑楚》曰: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则神全矣。《灵枢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此之谓也。(今《灵枢》无此文,见本书《八正神明论》中。守)
③  春为苍天,发生之主也。阳气者,天气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则其义也。本天全神全之理,神(原脱,详文义补)全则形亦全矣。
④  以因天四时之气序,故贼邪之气弗能害也。
⑤  夫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久服天真之气,则妙用自通于神明也。
⑥  失,谓逆苍天清净之理也。然卫气者,合天之阳气也。上篇曰:阳气者闭塞。谓阳气之病人,则窍泻闭塞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故失其度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以卫不营运,故言散解也。
⑦  夫逆苍天之气,违清净之理,使正真之气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为之尔。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1 于: 2014-07-07 19:48:23 »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①,故天運當以日光明②。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③。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④。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⑤,體若燔炭,汗出而散⑥。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⑦。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⑧。
注:
①  此明前阳气之用也。谕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日不明则天境瞑昧,阳不固则人寿夭折。
②  言人之生,固宜借其阳气也。
③  此所以明阳气运行之部分,辅卫人身之正用也。
④  欲如运枢,谓内动也。起居如惊,谓暴卒也。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伤于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驰骋荒佚,则神气浮越,无所绥宁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连枢,元起云:阳气定如连枢者,动系也。)
⑤  此则不能静慎,伤于寒毒,至夏而变暑病也。烦谓烦躁,静谓安静,喝谓大呵出声也。言病因于暑,则当汗泄。不为发表,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若不烦躁,内热外凉,瘀热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为鸣。
⑥  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热气施散。燔,一为燥,非也。
⑦  表热为病,当汗泄之。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望除其热。热气不释,兼湿内攻,大筋受热则缩而短,小筋得湿则引而长,缩短故拘挛而不伸,引长故痿弱而无力。攘,除也。软,缩也。弛,引也。
⑧  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然邪气渐盛,正气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负,故云四维相代也。致邪代正,气不宣通,卫无所从,便至衰竭,故言阳气乃竭也。卫者,阳气也。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2 于: 2014-07-07 19:49:48 »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①。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②。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③。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⑤。汗出見濕,乃生痤疿⑥。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⑦。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⑧。
注:
①  此又诫起居暴卒,烦扰阳和也。然烦扰阳和,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则筋脉  胀,精气竭绝,既伤肾气,又损膀胱,故当于夏时,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气逆,因以煎厥为名,厥,谓气逆也。煎厥之状,当如下说。(新校正云:按《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②  旣(jì)且伤肾,又竭膀胱,肾经内属于耳中,膀胱脉生于目眦,故目盲所视,耳闭厥听,大矣哉,斯乃房之患也。旣盲目视,又闭耳聪,则志意心神,筋骨肠胃,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烦闷而不可止也。
③  此又诫喜怒不节,过用病生也。然怒则伤肾,甚则气绝,大怒则气逆而阳不下行,阳逆故血积于心胸之内矣。上,谓心胸也。然阴阳相薄,气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灵枢经》曰:盛怒而不止则伤志。《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由此则怒甚气逆,血积于心胸之内矣。菀,积也。
④  怒而过用,气或迫筋,筋络内伤,机关纵缓,形容痿废,若不维持。
⑤  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随。(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袒,全元起本作恒。)
⑥  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作疿疮。疿。风瘾也。
⑦  高,膏也。梁,粱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则结为痤疿;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外湿旣侵,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袭虚故尔。(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着足也。)
⑧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疑“瘗”(读yì)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嗔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按(疑“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焫(读ruò)出之。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3 于: 2014-07-07 19:51:35 »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①。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②。陷脈為瘺,留連肉腠③。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④。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⑥。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⑦。
注:
①  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耎,以固于筋。动静失宜,则生诸疾。
②  开,谓皮腠发泄阖,谓玄府闭封。然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内深筋络,结固虚寒,则筋络拘緛,形容偻俯矣。《灵枢经》曰:寒则筋急。此其类也。
③  陷脉,谓寒气陷缺其脉也。积寒留舍,经血稽凝,久瘀内攻,结于肉理,故发为疡瘘,肉腠相连。
④  言若寒中于背俞之气,变化入深而薄于藏府者,则善为恐畏,及发为惊骇也。
⑤  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故为痈肿。《正理论》云:热之所过,则为痈肿。
⑥  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热藏不出,以至于秋,秋阳复收,两热相合,故令振栗,寒热相移,以所起为风,故名风疟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盖谕从风而为是也。故下文曰:
⑦  夫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劳,是为清静。以其清静,故能肉腠闭,皮肤密,真正内拒,虚邪不侵。然大风苛毒,不必常求于人,盖由人之冒犯尔。故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大风苛毒,弗能害之。清静者,但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起居有度,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4 于: 2014-07-07 19:52:55 »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①。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②。故陽氣者,一口而主外③,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④。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⑤。
①  并,谓气交通也。然病之深久,变化相传,上下不通,阴阳否隔,虽医良法妙,亦何以为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气相格拒,故良医弗可为也。
②  言三阳畜积,怫结不通,不急泻之,亦病而死。何者?畜积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验之?隔塞不便,则其证也。若不急泻,粗工轻侮,必见败亡也。《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隔。又曰: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③  昼则阳气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灵枢经》曰:目开则气上行于头,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也。
④  隆,犹高也,盛也。夫气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壮,积暖以成炎,炎极又凉,物之理也。故阳气平晓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减虚也。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⑤  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扰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具侵,故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也。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5 于: 2014-07-07 19:55:02 »
      黄帝问: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顺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相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6 于: 2014-07-07 19:56:28 »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7 于: 2014-07-07 19:57:47 »
       岐伯曰①: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②。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③。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④。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⑤。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⑥。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⑦。
注:
①  (新校正云:详篇首云帝曰,此岐伯曰非相对问也。)
②   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
③   薄疾,谓极虚而急数也。并,谓藏实也。狂,谓狂走或妄攀登也。阳并于四支则狂。《阳明脉解》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而歌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为阴不胜其阳也。
④  九窍者,内属于藏,外设为官,故五藏气争,则九窍不通也。言九窍,谓前阴后阴不通,兼言上七窍也。若兼则目为肝之官,鼻为肺之官,口为脾之官,耳为肾之官,舌为心之官,舌非通窍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也。
⑤  从,顺也。言循阴阳法,近养生道,则筋脉骨髓,各得其宜,故气血皆能顺时和气也。
⑥  邪气不克,故真气独立而如常。若失圣人之道,则致疾于身,故下文引曰:
⑦  自此已下四科,并谓失圣人之道也。风气应肝,故风淫精亡,则伤肝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也。风薄则热起,热盛则水干,水干则肾气不营,故精乃无也。亡,无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淫气者阴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于肝也。)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8 于: 2014-07-07 19:59:27 »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①。因而大飲,則氣逆②。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③。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④,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⑤,因而和之,是謂聖度⑥。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⑦,陰平陽秘,精神乃治⑧,陰陽離決,精氣乃絕⑨,因於露風,乃生寒熱⑩。
注:
①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解而不属,故肠澼而为痔也。《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伤之信也。
②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也。
③强力,谓强力入房也。高骨,谓腰高之骨也。然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故高骨坏而不用也。圣人交会,则不如此,当如下句云:
④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密不妄泄,乃生气强固而能久长,此圣人之道也。
⑤两,谓阴阳。和,谓和合,则交会也。若,如也。言绝阴阳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时,有春无秋,有冬无夏也。所以然者,绝废于生成也。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固,天真法也。
 ⑥因阳气盛发,中外相应,贾勇有余,乃相交合,则圣人交会之制度也。
 ⑦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绝矣。
⑧  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⑨ 若阴不和平,阳不闭密,强用施泻,损耗天真,二气分离,经络决应,则精不化,乃绝流通也。
⑩因于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由生。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9 于: 2014-07-07 20:00:57 »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①。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②。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③。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④。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粗神乃央⑤。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⑥。
①  酸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利则肝多津液,津液内溢则肝叶举,肝叶举则脾经之气绝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②  咸多食之,令人肌肤缩短,又令心气抑滞而不行。何者?咸走血也。大骨气劳,咸归肾也。
③  甘多食之令人心闷。甘性滞缓,故令气喘满而肾不平。何者?土抑木也。衡,平也。
④  苦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厚。
⑤  沮,润也。弛,缓也。央,久也。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何者?辛补肝也。《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新校正云: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如膏粱之作高粱,草滋之作草兹之类,盖古文简略,字多假用者也。)
⑥  是所谓修养天真之道也。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229
Re: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释疑
« 回复 #10 于: 2014-07-07 20:02:15 »
 注释: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顺畅。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入侵,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房事过度,则会耗精,耗精则伤肾气,肾气不足则髓枯,髓枯则腰部椎骨亦会受损。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等邪气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一定能有强健的生命力,就一定会健康长寿。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