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阅读 14326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67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于: 2012-11-28 18:59:10 »
(一)
在前面的序言中,我已说明,对于国内众多介绍《老子》的书,除了随手拈来的那本标有被中央电视台“名家推荐”的版本外,我没有读完过其他版本。其原因就是这些解读老子的书,翻不了几页,就会让人无法再有兴趣读下去。这也就是我下决心要正二八经读一次老子原著的起因。
就在我要准备封笔之际,一位挚友从亚马逊网买了一本林语堂在1948年用英文写的,现在由黄嘉德先生翻译成中文的《老子的智慧》赠我。此书到手,我即不忍释手。边读,边画,边思边写。让我在几天之内,心鹜八荒,思达远古,想老庄之所想,赞林语堂沟通中西思想文化之丰功。
让我卒读本书的原因有两点:
全书对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的解读,林语堂都以引庄子的著述来说明,属于他本人观点的文字少之又少。他之所以这样做的解释是,认定庄子既是老子的学生,其生活的年代,又最接近老子所处的时代,因此,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当比我们任何人都深而准确。
尽管如此,我又不能不说,全书又无不渗透着林语堂对老子思想智慧的理解和欣赏。尽管我捧读的是翻译本,但译者依然保持了林语堂原著轻松、明快、潇洒的文风。更为重要的是,全书无不体现着作者轻视权贵、等级,追求自然、随意、平民化艺术人生的西式社会民主风格。由此,我更加明白他写于1937年的《生活的艺术》为什么会在美国畅销。
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使我不禁产生这样的拷问,是西方人的思想中,本来就有老子的思想基因呢,还是老子的书经过 一如林语堂这样的一些人的传译,才让西方人亦老亦庄,亦庄亦谐地对待政治,对待人生。
说西方人亦庄亦谐地对待人生,国人不会诧异,说西方人亦庄亦谐地对待政治,我想也会有过半数的人赞同。你看他们不把一国之君的总统放在眼里,根本没有中国人那种敬若神明的态度,以及看到选民各自打着伞,悠闲地或立或坐,作为总统的奥巴马,却冒着雨淋,卖力地向选民演讲自己施政方针的场面,我不禁想到,这难道不是中国老子希望看到的情景?!
所以,当林语堂说老子比孔子更受西方人欢迎时,我一点也不奇怪。由此,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被故土欣赏,反被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视为圭臬而谨守不放的现象,我也就视为自然。下面,是我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一书的感想。
(二)
我赞赏林语堂在绪论中的开篇文字: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中国人感到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和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垢面的人走向归于道教。如前所述,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教的人生观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智,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反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林语堂在这里直接将孔子学说定义为”都市哲学“,道家学说为”田野哲学“。他说:“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给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将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城市照会、消毒,A字甲级等,必将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的城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乳酪香味。反而氤氲着重大铜臭气。谁嚐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蛊虫”。
  林语堂的上述说法,总体上是对的。但也有需要辨别处。这就是道教不等于老子思想。道教的主体思想,的确来源于老子,但建立道教,或者形成一个道家学派,却是老子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正如我们不能把儒家学说等同于孔子思想,更不能把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理论等同于汉武帝之前的儒家思想一样。
  所以,林语堂下面的文字只能是他所理解的道家思想。他如此评判儒道哲学:
  “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史(romance)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避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我只能说林语堂对道教的评判,是基于自身性格特质取向自由的艺术人生,从而看到了道家追求仙风道骨的浪漫。而忽略了了这种浪漫来源于庄子大开大合的思维,而非老子本身所固有,更不是老子所倡导。在老子那里,仅仅追求彻底的天人合一。而孔教之所以被视为经典,那是几千年来主流政治强制推行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经典”,依然充斥着一种近乎乌托邦的空想——儒家希图在维护等级制度、君权神授的前提下,用仁、义、礼、智、信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社会大同,几千年来的社会实践,已无可争辩地证明,这同样是乌托邦的浪漫幻想!
  至于第三点对道家世界观的认定,作为上个世纪前50年写作的他,鉴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也只能有如此的认知。但我相信,现在,凡是对易经和当代物理学发展状况有一定了解的人,是绝不会认同的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欣赏林语堂说的:当中国人在成功发达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副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目前的中国人,多数依然是如此!
(三)
林语堂认定老子思想,在政治上是主张放任主义,在伦理上则是主张自然主义。“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做退化的起缘,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做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应当说,老子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
第一,由于圣人提倡的东西,并不是全体人民都能效仿做到的,更由于执政者以圣人不切实际的提倡为奖励,为提拔各级官员的标准,如此,就给一些热衷官场,热衷名利之人以可乘之机,他们以阳奉阴违的手段,沽名钓誉,获得当政者的欢心而得到简选、升迁,达到高位之后,竟成为所有盗贼都无法望其项背的窃国大盗。比如,袁世凯就是这样的窃国大盗。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组织的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后,窃据高位后的腐败,也层出不穷。这些人,在原形毕露之前,不是自诩,就是被定为可与圣人比秀,只能赞颂、不能批评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第二,神州大地,有传承的历史已达几千年,黄河流域,也号称为人类文明起源的摇篮之一。如果说,老庄对周礼,对儒家的批判,还是门户之见的话,那么几千年儒家学说作为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却没能教育出一个值得世界尊重的民族。更没有据此建设出一个值得世界学习效仿的社会。我在这里,绝不学庄子将国家现状归结为儒家学说对国民教育之无益,但是我要问,这种失败的症结在哪里?难道不是我们一贯相信”圣人“可以治国吗?因此,从历史到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几千年前老子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何等智慧,何等高明!
  治理社会,用现代语境讲,不能不需要精英,用传统语境讲,则不是不需要“圣人”,但是“圣人”的产生,精英的简拔,不能再用传统的由上对下甄别的方法,而应是允许毛遂自荐的全民公推公选!
  (四)
  林语堂虽然是用庄子的文字解说老子,但,可以说,对于老子智慧的解读,更加体现了林语堂的思维风格。
  首先,林语堂对老子《道德经》的每一章,都加了标题。这是一般通行的《道德经》所没有的。不仅如此,他更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八十一章进行了归类。现将他《老子的智慧》一书的目录列于下: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死”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荣辱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人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详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
  第四十五章  清正
  第四十六章  走马
  第四十七章  求知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心
  第五十章    养生
  第五十一章  玄德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盗夸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五十七章  治术
  第五十八章  政闷
  第五十九章  如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难易
  第六十四章  终始
  第六十五章  大顺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掩饰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六章  强弱
  第七十七章  张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十九章  平治
  第八十章    理想国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从上述目录,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对《道德经》的编辑分类所给予的名目,实际十分牵强。我在前面已经述及,今人所见之《老子》,其章节顺序,绝非老子当初的写作顺序。这有考古发掘出的文献资料作证。考古发掘出来的原始版本,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若以此为据,确定书名就应是《德道经》而非《道德经》。我由此推定,老子当初是随自己的思绪写下的随笔,也就是说,在写作前,老子很有可能没有事前一如小说家那样的谋篇布局,写作时只随着自己思路的自然起伏,并没有一如西方哲学家那样严格缜密的思维逻辑。因此,林语堂将已经被很多人编辑过的《道德经》,强作逻辑的编排,就显得是在画蛇添足。
  实际上,现存的《老子》八十一章,也很有可能是经过道家之手,将老子的随笔文字,刻意分成八十一章,使其合于道教的九九归一数。因为我在阅读中发现,《老子》多数篇章,都是思想表述完整,逻辑推理严密、具有起承转合完整文式的论说文,但也有少数篇章隐现出被割裂之嫌。清代的魏源就干脆将《老子》重编为六十八章。有人认为魏源的六十八章分法,还确实凸显了老子每章论说思路的完整性。
  老子的文字确实没有庄子的文字华丽夸张,引人入胜。但却与老子一贯主张的朴实无虚相一致。而全书所论述的思想也十分简单,整个五千言,就只论说了“德”和“道”两个字的方方面面而已。
  (五)
林语堂将全书分为七篇,仅突出了“道”的内容,而忽略了“德”的地位。这与林语堂对老子《道德经》一书所要传授的思想的理解有关。他基本上接受了,认定老子五千言是在进行道德说教的结论。而他对当政者提倡的以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作为对国人的道德教育指标,从内心来说,是反感的。从而他在书中就极力用庄子浪漫的虚无主义来解释老子的思想。如此突显的结果,是让读者、民众得出若用老庄的一套治理国家、社会,生活就会倒退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栖息树林山洞的苦日子去,这样,老庄学说,也只有喜好过不受拘束的文艺人,才会自诩清高地欣赏。所以,我要说,林语堂对老子思想智慧的理解,更多的是接受了或者是欣赏了庄子所阐发的人生自由、思想浪漫的层面。仍没有把触到老子思想智慧的精髓:
一,关于自然万物,甚至宇宙的起源,老子的有生于无,有无对立相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庄子发挥为阴阳二气的运动。这一直被哲学家认为是古朴原始的自然哲学观,总是被当代物理化学的最新发展,证明其为真理性的推断。
二,老子五千言,论述的是人之德,当以“得其所应得”为标准,只有真正做到了“得其所应得”才是有“德”之人。为能“得其所应得”,就需要明“道”——得其所应得的正确方法和可行途径。老子在五千言中,既反复阐明“德”和“道”的含义,更反复阐明“德”和“道”的辩证关系。所以,不管后来的学者如何倒腾,即使干脆把全书来一个前后颠倒的编排,我们也会发现,在“道”篇中有关于德的论说,在“德”篇中有关于“道”的阐发。
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子思想智慧的不足。这就是无论老子还是庄子,他们在高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同时,却又只有在“圣人治国”的圈子里谈自己的社会主张。因此,他们要求“圣人”做到的,中国的圣人们,不是根本做不到,就是不能一贯坚持做到,即使自己做到了,自己的继承者也不能始终保持做到。很明显的历史事实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历代王朝的“圣人”,都是在建国之初,还能实行让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恭让简朴,一旦经济实力增强,就穷兵黩武,奢糜腐化。无论当初的老子,还是沐浴西方民主甚多的林语堂,都无法破解中国历史上几十个“圣人”,为何都从“真圣”走向了变成“伪圣”的历史怪圈。更可悲的是,走到21世纪的中国,依然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自由、子孙幸福寄托于“圣人”的再次出现,而不思考,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居然就没有孕育出一个真正的“圣人”!?
   林语堂在书中说中华民族既是古典的民族,也是浪漫的民族,古典,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代表;浪漫,则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为代表。我要说,我们民族既是现实的也是幻想的民族。在现实中他们祈求富贵一生,在幻想中,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地寄托于一个好皇帝,一个能使”黄河清“的圣人出现。而从不去想以自己之“圣”发现他人之“圣”,以营造群体之“圣”达成社会之“圣”。
  我赞成“有什么样的领袖,就会有什么样的群众”的说法,因此,也就“有什么样的群众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
  若要问如何才能得老子思想智慧的真髓,答案很简单:
  高唱国际歌中的“从来没有神仙和皇帝,只有靠我们自己”,营造一个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英、圣人机会的社会环境。或者说,当中华民族也能大度地选出一个黑人做自己的元首时,中华民族憧憬几千年的圣人时代,也就真的到来!
  
                         2012年11月28日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3-10 07:40:37 作者 水木罗汉 »

吐温

  • 管理员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932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1 于: 2012-11-29 08:20:49 »
说到底,还是民智未开。

三年书生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2091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2 于: 2012-11-29 23:10:51 »
所有的问题都回到了文化上面。罗老师最后给出的也是结果,方法过程未阐述。
个人微信号:lf19876656108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67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3 于: 2012-11-30 13:59:35 »
民智迟迟不能得以开发,全在于当政者从未积极认真开发过。他们在这一点上既可以搬出孔孟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可以抬出老庄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为挡箭牌。从古至今的统治者,莫不如此!

吐温

  • 管理员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932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4 于: 2012-11-30 15:39:16 »
因为民智一开,就木有专制了。当政者的既得利益就木有了。 8)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67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5 于: 2012-12-02 08:26:31 »
所以,从19世纪以来的好政者,都以民主自由为口号号召民众追随自己,拥护自己,执政後又以民之素质低下为由赖着脸皮不兑现口号。
« 最后编辑时间: 2014-03-10 07:42:15 作者 水木罗汉 »

吐温

  • 管理员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932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6 于: 2012-12-03 08:59:02 »
所以,从19世纪以来的好政者,都以民主自由为口号号召民众追随自己,拥护自己,执政後又以民之素质低下为由赖看脸皮不兑现口号。


我觉得,专制往往才是自然的选择,动物里面最有社会性的我觉得应该是蚂蚁和蜜蜂,而蚂蚁和蜜蜂正是通过mind control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社会性的。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67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7 于: 2012-12-04 05:05:57 »
蚂蚁我不太清楚其社会分工。但我养过蜜蜂。蜜蜂是女王下的社会分工。雄蜂只是女王的男宠,而且一旦和女王交媾成功,自己的命运就只有死!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女王,除了履行产卵的职责外,连哺育权都没有,更不要说对工蜂发号司令。因此,可以说蜂王真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践行者。新的蜂王的确立,也是工蜂发现培育的,绝不是老蜂王指定世袭。蜂王的唯一任务,仅仅是到各蜂房不停地产卵而已!
«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1-07 09:09:41 作者 水木罗汉 »

若离

  • 高级会员
  • ****
  • 帖子: 1016
Re: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 回复 #8 于: 2012-12-06 19:37:35 »
“窗户在哪里?光线从哪儿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