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十二)  (阅读 9898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67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十二)
« 于: 2012-02-19 13:23:37 »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十二)
                 ——老子的圣人观
老子的圣人观中,最难做到,也是当政者最难认真切实履行的就是不与民争名争利,而这正是老子圣人观中的核心。
就老子所知道的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和社会管理者来看,自然是没有诸侯割据、没有战争硝烟,没有骄奢淫逸、没有争权夺位的尧、舜、禹的禅让时代。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从不因当上天下共主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制定法度,禁止欺诈。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尧显然是一个不自私、不妒贤忌能的人。他随时都在为民发现人才,当他得知舜对自己瞎眼的父亲,偏心的母亲,心黑的哥哥都能真心爱护而无怨恨时,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他。看到舜并不因此娇惯两位下嫁的“公主”,而是叫她们勤于女事,侍奉公婆时,又把自己的9个儿子交给舜管带……经过三年的考察,最后把帝位传给了舜,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
老子就是以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像尧这样的民众领袖,勾勒自己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不仅老子如此,中国历史上有良知的文化人对圣人的设想,也都是如此。所以,老子在自己的五千言中反复强调众人可以有自己的各种欲望,可以有自己的各种利名,但“是以(因此)圣人欲无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圣人的最大欲求,就是如何约束、克制众人无限膨胀的欲求;比如不能跟着起哄,和众人一起推高对稀有、难得东西的拥有;学是为了不学,比如学习就是为了不重蹈常人所犯的过失。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复核、审视、检讨常人的过失,从而达到辅导包括人在内的万物能够顺其自然地生存和发展,而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老子不仅对圣人提出了,“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还有“和其光,同其尘”、“浑其心”的社会责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圣人不一定就是社会的管理者,但是社会的管理者,则必须是圣人。老子的观点是: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是真心爱民如子,一心为大家服务而不求任何回报的人。至于圣人会不会成为民众领袖、成为社会的管理者,还得看是不是大家公认的圣人,是不是得到大家一致拥戴,并力推到领袖位置的人。

附:
通行版本对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的翻译与老子的本意相去甚远。比如我手上这个版本就是这样翻译的:“因此,圣人想要的是没有欲求,不重视珍贵的财货。圣人以不学为学习的方法,以此来弥补世人所犯下的错误。借此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造作”。出现这样翻译错误的原因是对古汉语常识的无知。才在对“欲无欲”和“学不学”出现大错特错的错译。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欲不欲——(圣人)的欲望是为了不能有过奢的欲望。
学不学——(圣人)的学(某事、某项知识)是为了以后不再学(这件事、这项知识)。
正因为老子是这个意思,才会有下文“复众人之所过——(圣人)才有智慧、有能力复核众人出现这样那样过失的原因。
复众人之所过——复:回复,这里有复核、复查的意思。过:过失。所:本意是处所,地方,这里引申为原因。若直译这句话,就是“复核众人过失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直译,所以有了我前面的意译。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于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