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十一)  (阅读 9142 次)

水木罗汉

  • 管理员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16567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十一)
« 于: 2012-02-18 18:22:00 »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十一)
                   ——老子的圣人观
我在前面说过,老子所处的时代,比我们现在离尧、舜、禹三代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老子面对夏、商、周到春秋时期的王、霸政治,自然会认为尧、舜、禹时代,是最为理想的社会模式。而这种社会模式的得来,全在于尧、舜、禹是公认的圣人。
那么,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有哪些特点呢?
我在前面说过,“圣”的繁体字会意组合,就已突出了圣人是善于听取各方不同声音、不同意见的人。所以,在老子五千言中,我们看到了老子心目中的圣人,首先是善听的人。这就是他在第四十九章明确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在这段话里,老子提出的圣人,不仅善听,而且还善教,善容,善智,善待。
善听——不带任何个人成见地听取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不同意见的不同声音。
善容——不管是善言善行还是恶言恶行,都能心平气和地包容。才能“百姓皆注其耳”——无论百姓说的什么话都能装进自己的耳朵。不像现在,不喜欢听的,就强行叫别人闭口,否则就封杀。
善待——对有善言善行的人善待;对不善言善行的人也善待。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给予一视同仁的关爱。
善教——是用自己的善言善行感化不善言善行的人,让他们德善,德信。而不是用严刑峻法或者是虚花不实的礼仪空言说教。
善智——能够达到上述境界,还需要圣人具有高超的智慧,方能求大同,存小异,“为天下浑其心——把不同的思想和行动聚焦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都渴望为之奋斗的目标上来。
若再从第四十七章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亲自到现场考察就明白就清楚),不为而成(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去做,事情就能成)”。读到此,当感叹在那个时代老子提出这样的标准,实在是高要求了。
若把老子对圣人的这种要求,放到今天来看,那又实在是太简单了。因为我们凭借今天的科技条件,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就能决胜千里之外。大家还记得美国特种部队突袭本拉登住所的整个行动过程,奥巴马在美国五角大楼的办公室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时大家还为奥巴马坐的那个位置,放在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而感慨唏嘘。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今天的科技条件,可以让人人都成为老子所说的圣人。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看到圣人满地跑呢?关键原因就在于,今天的我们,都是自我意识很强,自我成见很深、自以为是的人。所以,尽管坐在办公室可以把自己领地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都看得一清二楚,但却不善听,不善容(所以要屏蔽),更不善待(所以要封杀,要秘密逮捕,甚至血腥镇压),自然也就是无善智,不善教的人啦。
这里我们又要进一步地追问:为什么古代尧、舜、禹,难以做到的,我们能轻易做到,为什么尧、舜、禹,能自然做到的,我们却很难做到了?若仔细思考这奇怪的进步中的退步,那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人的私欲在当今社会,不仅没有得到合理的制约,还到了任其恶性膨胀的地步。
改革开放以来,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不是被逐渐削弱,反是得到无限加强。由于执法的和制定法的是一体,从而权贵集团在法律上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监督。而对于普通百姓,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罪认定,所以,就出现了在上者做什么都可以找到无罪的理由,在下的,做什么都可能被获罪认定的的社会怪像。从而使当政者失信于民。
附:
有人对老子把“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放到这里不理解。从而不是给予勉强的翻译,就认为老子是主张“闭目塞听“的人。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其实,这里老子是要提醒人们,不要以为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不看窗户就能明白天象,就很了不起了,应当明白即使这样也不过是”坐井观天“而已。因此,”其行弥远,其知弥少“就该翻译成:”一个走得越远的人,自会明白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接着对圣人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很难实现的理想要求。其实老子的这个要求,在当时也并不算是脱离实际的苛求。这就是一个人只要不满足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是像司马迁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最后是可以达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理想境界的。我们读司马迁写的《史记》,难道不佩服他对历史人物内心的透视和剖析,真到了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的地步了吗?而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依然继续《史记》的写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是他的写作动机,也是他将此书留给后人的目的。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于三亚
« 最后编辑时间: 2012-02-19 10:14:12 作者 水木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