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二十四节气,究竟有多伟大or恐怖  (阅读 7055 次)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193
二十四节气,究竟有多伟大or恐怖
« 于: 2023-03-13 16:56:12 »
二十四节气,究竟有多伟大or恐怖
原创2023-03-12 23:25·人文历史爱好者斌某
2016年11月30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抢在韩国人之前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被官方认定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说法在申遗成功之后宣传了一阵子,不过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太大的传播度。


二十四节气

节气有个奇怪的地方,大多数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大家都知道它古老而优美,却不知道它的硬核内涵和强大作用。少数非常了解节气的人,又觉得将它称之为第五大发明有点别扭;节气不像火药纸张指南针印刷术,那些都有实物可以联想;节气没有具体实物,更有趣的是,即便将它拔高到第五大发明,依旧低估了节气的意义,大部分人远远不能理解这短短48个字,蕴含着多少科学哲理生活功德,是古代天地人概念的终极融合。它向我们证明了真正的伟大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伟大。大音希生,大象无形,最终结的学问往往隐于平凡。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天文训,但它出现的时间肯定在这之前。《周髀算经》中就有详细的节气日语记录。《周髀算经》的诞生年代最晚也是在西汉,最早可能是西周的周公时期。


周脾算经

从节气这点来看,我个人觉得更可能是在西周,甚至在周公时期也大有可能。因为周公他爸推演了六十四卦,如果节气出现了规律不成熟,那六十四卦也很可能推演不出。这类规律相近且有造化之功的学问,要么不出现,一旦出现肯定不会相差太久,就像牛人总喜欢扎堆到一个时代。阴阳,心象,节气,卦象等,论其本源都有关联,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中,宇宙排险者将一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略长,当作宇宙的危险阈值。中国上古学问出现的基础,也是从仰望天空开始。不过最先注意的不是星空,而是那颗刺眼的太阳。古代对太阳的科学观察很朴实,最古老的科学测量仪器,往往也是最朴实的。

一根长短合适的棍子,可以是男人的浪漫,也可以搞天文研究。这就是立杆测影法。


立杆测影

立杆测影出现的非常早,大家都知道夸父逐日的故事,《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禺谷。”有没有一种可能夸父不是在追着日,而是在追日影,是根据太阳运行来测日影。《山海经》中提到:“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


杖就是日杆,“弃其杖”是将日杆固定,用一根长度固定的木棍竖在地上,每天中午观察日影做好记录,统计全年的日影变化,一年记录下来就可以发现,全天影子是一个爱的形状。


全年日影记录

如果从这个视角解释,夸父逐日就有一个不一样的理解。那为啥是桃林呢,因为测出的形状是桃心图。

单杆测影之后,古人又从阴阳的角度考虑,设计了“定表”与“游表”,再来记录影子的长短变化。


定表

测了一年之后,日影记录呈现出一个奇怪图案,这很有可能是后世太极图的原型。

在这里稍微跑下题,说说节气与卦象相关的内容。六十四卦中有一类节气相关的卦象,名为“十二辟卦”,又叫十二消息卦。


分别是: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从复卦至乾卦,阳爻逐渐增加,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这是“息阴”的过程;从姤卦至亏坤卦,阴爻逐渐增加,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这是“消阳”的过程。阴阳消息不断变化。

将十二卦图围起来看,阳爻阴爻的变化也是太极变化,阴爻越长阳爻越短,与节气日饮规律一致。其中更复杂的关联,在易经“卦气说”里面有详细论证。


说回二十四节气,人们从一年日影记录中发现,有一天日影最短,有一天最长还有两天很平均,这四天就是最先被确定的节气,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具有坐标性质的二分二至日

中华先民很早就有四时寒暑的概念,“四时四立”很快补充到节气里,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二至与四立就是所谓的“分至启闭”。

按现今顺序,依次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接下来,根据北斗七星旋转角度以及黄道规律,再将八个节气中间各插入两个节气,组成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与月相规律相吻合,又有十二地支月份相对应,两个节气组成一个月。如此一来,每年天数的月份都固定了。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发现了,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一套历法,而且与当今全球通用的公历一样,是标准的太阳历。

若稍微仔细一点,就能注意到,每年节气的日子,都在固定的那几个日期里,这是太阳历的共性所导致的。

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说明在商周时期,中华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历法。要知道现行的阳历来源于西历,确定于罗马凯撒时期。但就算如此,凯撒时期的罗马人,还没搞清楚这套用法,四年一闰都用错了很久,到屋大维时期才回到正轨。凯撒同时期的中国,大概是西汉武帝到宣帝时期,此时离商周已有900多年,在凯撒出生的4年前,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同时颁布一部新历法,是为《太初历》, “太初者,始见气也”。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二十四节气也被吸纳到《太初历》中。屋大维同时期的中国,太初历已经迭代到《三统历》,“三统者,三代之正朔”。夏历建寅为“人统”,商历建丑为“地统,”周历建子为“天统”。《三统历》与现行农历已经很接近,也就是说在西方刚弄清太阳历的时候,中国已经推行了更高维度的农历。


太初历

现在提起二十四节气,人们更多想到的是节气文化,忽略了他的历法性质,更忽略了他历法性质背后,不仅彰显了古人的智慧,还赫然铭刻着无量的功德。

在古代,正式历法只有统治者可以颁布和修改,甚至有统治者规定一年从哪个月开始,所谓只有圣王才能确定真正的时间,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朔。

夏朝以寅月为正月,即“建寅”;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即“建丑”;周朝以子月为正月,即“建子”;秦朝以亥月为正月,即“建亥”。按理说刘邦应该以戌月为正月,可能老刘头太忙,没顾得上,汉武帝时再度重视,也不建戌了,一竿子捅回夏正,并创造了年号纪年,此后帝王只改年号不改正朔,正月由此固定下来。

《太初历》《三统历》颁布后,历史上大的历法改革比较少,不仅是因为农历基本成熟,还因为修正历法这种事,得要老天爷赏眼才能干。要么得有国力支持,要么得有大神担纲,古代四大历法莫不如此。

前面说的《太初历》是汉武帝时制定的,西汉掌管天文的是太史令,没错就是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他是提议制定《太初历》的人,着手落实的是落下闳、邓平、唐都等人。


落下闳将节气纳入历法,这时起二十四节气就有了双重身份,既以太阳历的形式单独存在,又属于农历的一部分。南北朝的《大明历》主要制定者是祖冲之,他规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日,非常精准。唐朝《戊寅历》以唐建国时的“戊寅年”命名,主持的是善历算、推步之术的道士傅仁均。八年后,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又提出了18条修改意见,因此受到李世民的赏识,这个年轻人叫李淳风。元代的《授时历》,负责人是百项全能选手郭守敬,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观天相地治水就没他不会的。


所以大的历法修缮,要么得有稳定的国力国情,要么得有大神出手。对于战乱较多的古代,很难做到完全维护到位。前汉时期,因为天人感应、阴阳灾变的思想盛行,天文历法演化为帝王学,普通人很难获得普及。和平时代,固然可以跟着朝廷颁布的历法,安排一年劳作,混乱年代可能就没人管这套了。偏差的历法,若得不到修正很容易错失农时,农时是个很讲究的东西,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错过农时就容易出现灾年、荒年。若连续错过几年,就该饿殍遍地,人相食了。

但二十四节气给了农业一个生存底线,即便在混乱时代,也可以凭着节气经验来务农,人们知道哪个节气要播种,哪个节气会生灾,哪个节气要收割,哪个节气要养地。虽然依旧脆弱,会被战争所影响,但起码有了最低保障,这就是节气的功德。

24个词 48个字,助的是劳苦大众,立的是千秋万代。

只是我们太过熟悉,反倒忽略了他的伟大。

试想一下,如果节气不是历代人民总结完善的,而是某人突然的发明,那这人的神话程度,

应当不会低于大禹治水、文王演卦。

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966113472136858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78684299&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313131139B816F2D0D8A6A79F1ED2&group_id=7209661134721368587&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37b51528-c353-4a09-87a9-a671dbab76ad&source=m_redirect&wid=1678697601903
« 最后编辑时间: 2023-03-13 17:01:08 作者 越千年 »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