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归根复命,死而不亡者寿,道教的生死观!  (阅读 6486 次)

越千年

  • 总版主
  • 超级会员
  • *****
  • 帖子: 3193
2018-03-15 内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一、生死自然而然

就像一株大树,在自然的状态下,花叶凋零,果实落地,最后都是复归于泥土,滋养大树的根系。《道德经》所言的“归根”,就是一种归宿。根,是创造我们生命的本源。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注定为一个归宿——归根。所有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都要复归其本源。

归根曰静——归根是一种绝然的静,又是一种超然的“无”。

静曰复命——陈腐在静中消亡,新生在静中萌动。

我们的生命,从万籁俱寂的“静”中来,从了无生息的“无”中来。从无中生有,从静中萌动。归根之后,我们又由动转静,由有化无。这就是生与死、动与静、有与无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大道之中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自然的生命观,反映了生命的自然。没有衰老与死亡,就没有新生与成长。不推陈出新,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
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未来,生命永远不会消亡,永远在“归根”中获得“复命”。


二、重视生亦笑对死

《度人经》讲:“仙道贵生”。长生久视的理想是道教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但道教并非一味的追求生而畏惧死。

道教对生命的态度讲究自然,就是说对待生我们要自然,对待死也要自然,这才是道教对生命的态度。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他认为死和生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必然发生的,无一人可以幸免。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身体会消亡,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

庄子丧妻时,从开始的“我独何能无慨然”到后来的的“鼓盆而歌”,正是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亦能坦然面对死亡的通达洒脱。


三、死而不亡者寿

有生就有死,世人普遍好生而恶死,希望能够“长寿”,能在这个世界活得长一点。但是客观世界是很残酷和真实的,人类的躯体是注定不能在这个世界里“久住”的。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这个宇宙里只有“道”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寿”是怎样的呢?就是与“道”合德。肉体尽管会败坏,会死,精神只要保持着与“道”的同一,就会随着“道”而获得永生。

道是化生万物的本源,而人的生命,也是从道中来的,因此,生命本就来自于道,是道的一部分。人通过正确的修行,在肉体消亡的时候,如果能够回归到道中,融入大道,便能与道一同永生。道是虚无的,却又真实存在,回归了道的生命,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且真实存在着,这时生命的境界,是肉体的“死”,也是精神的“不亡”,即真正的寿。

所以修行的目的,也是寻找一种能够回归大道的途径。
柳堤烟色染朝霞,寒风不禁百草发。
浪迹天涯亦无涯,只道煮茶话桑麻。